杭州
杭州互联网公司
杭州生活

杭州上城区和下城区是如何划分的?

关注者
21
被浏览
55,238

2 个回答

上城区和下城区,覆盖了杭州的“原城”——十门里的杭州城,就在这两个区的地界。上下城之于杭州,就像东西城之于北京,青羊锦江之于成都,姑苏区之于苏州,海曙区之于宁波,越秀区之于广州。

下城区基本上就是明清的仁和县地界,而上城区以钱塘县为主,一部分仁和县。当年的仁和钱塘的县城,大致是以官巷口为南北分界线(实际上是犬牙交错的,并非一条直线)。而现在上下城的分界线,则是庆春路(众安桥)。另外,沿江地区基本上是仁和县,而现在的西湖区则基本完整地处于钱塘县地界内(包括转塘双浦、三墩蒋村)

杭州上下城的划分,其实有点类似曼哈顿的上城中城下城,河流上游、地势居上者为上城,反之则是“下”——杭州城的地形是南高北低,运河从南向北流,而南面钱塘江的水位也高于运河(江南水网)。并且,同样作为沿江县份,钱塘县也在仁和县的上游。

有意思的是,历史上杭州还有个“中城区",就像曼哈顿那样,“上中下”齐全。

中城区位于庆春路和清泰街之间,龙翔桥、官巷口等老杭州最繁华的商圈都属于这个“中城区”。在被撤销之前,中城区基本上是杭州最繁华、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中城区的地界
老地图上的中城区

后来,因为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城市建设的发展,杭州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1957年4月16日,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杭州市中城区。从此,“上城+下城”的老城区格局,基本奠定。

发布于 2020-07-28 14:45

为了叙述方便,钱塘、仁和、杭县之类的沿革就省略不写了。上城区与下城区的范围也是顺着民国的一系列调整逐渐形成的。

民国十六年(1927年)五月,置杭州市。10月,市下设六个区,分别为:城区、西湖、会堡、湖墅、皋塘和江干区。这是杭州最早出现的区名,上城、下城地界(不含1997年新增部分)均属于城区

民国十九年(1930年),划分为十三个区(分别称第一区至第十三区)。其中第一到第六区对应城区,第七区对应西湖区,第八区对应江干区,第九区对应会堡区,第十、十一区对应皋塘区,第十二、十三区对应湖墅区。其中第一、二、三、四区约相当于今之上城区,第五、六区约相当于今之下城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调整为八个区(分别称第一区至第八区),包括三个城区和五个郊区。其中第一、二、三区是城区(分别是后来的上城、中城、下城区),第四区在西湖一带,第五区在闸口一带,第六区在艮山门外一带,第七区在笕桥一带,第八区在湖墅拱宸桥一带。沦陷时期一度缩减为七个区,抗战胜利后即恢复八区建置。

1949年杭州解放后,按照“南上北下”的习惯,将第一至第八区分别命名为上城、中城、下城、西湖、江干、艮山、笕桥、拱墅区1957年撤中城区,原属中城区的9个街道,7个划入上城、2个划入下城区。1969年撤西湖区,原属西湖区的部分地区划给上城、下城、拱墅和郊区,1972年又恢复西湖区建置。此后自1996年,区划调整大多集中于其他区,上城、下城区比较稳定。

1997年1月,配合杭州市新一轮大规模的区划调整,上城、下城也有所微调。其中,原属拱墅区的石桥乡和东新街道划入下城区;原属江干区的望江、紫阳、南星、闸口四个街道,和四季青镇的近江、望江、玉皇三个村划入上城区。

1949年的上城区与中城区 图片来源:《杭州市上城区志》

参考资料:《杭州市志(第一卷)》、《杭州市地名志》、《杭州地方志资料·第一、二辑》、《杭州市上城区志》、《一江春水穿城过——杭州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史料(1996—2017)》等。

发布于 2020-07-31 22:16
(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