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电影分析
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
意志的胜利(电影)

如何评价纪录片「意志的胜利」?

从艺术和当时世界的政治格局的角度。
关注者
235
被浏览
215,845

12 个回答

艺术层面超一流。

《意志的胜利》是瑞芬斯塔尔1934年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记录对象是纳粹党1934年的纽伦堡大会。这部影片里瑞芬斯塔尔树立了一种美学,并且被后来的导演(比如弗兰克·卡普拉、张艺谋、姜文等)一再模仿。她的镜头语言非常适合表现人类的强健,更适合表现宏大叙事。

纪录片《奥林匹亚》里跳高运动员的一个瞬间

《意志的胜利》的开场就非常振奋疯狂,甚至有几分神话色彩。

希特勒的专机飞翔在纽伦堡的上空,俯瞰着古老的城市,以及狂热拥护他的子民。

经过一个两分钟多的抒情段落,飞机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着陆,希特勒降临,向万民回礼。

这个开场段落将希特勒塑造成了救世主,似乎德意志民族将会紧密团结在以希特勒为核心的纳粹党领导之下,一起建造起令人憧憬的地上天堂。

诚然,《意志的胜利》是纪录片,不过单是这一组充满情感和评判色彩的开场镜头就已经显著说明了它不是个简单的纪录片,而是个意在塑造民族新神话的意识形态宣传电影。

它的目的不是历史性地记录某场会议,而是在升华一场会的历史意义,向外界传达纳粹党对世界蓝图的构想,对民众的允诺,以及民众对这种构想允诺的狂热呼应。

瑞姐经常使用“希特勒—民众”这种非常有深意的对立元素安排画面。既暗示希特勒从民众中来,是其中的佼佼者,又突出了他卓然不群的领袖地位,建构起了一种超越现代国家元首职能的、全新的权力/义务关系。

它在向外界传达希特勒的强硬手腕,他对自身义务的高度自觉,乃至于他的奉献精神。

纳粹党的同志们紧紧团结在希特勒的周围,而市民们则是对这个组织、这个组织的首脑无限信任、热爱。

希特勒亲切接见市民、儿童,倾听他们的声音,庄严地做出承诺。他是严肃的父亲,是知晓民族未来的大先知,是严格履行加诸其身义务的第一公民,还是极具亲和力的同胞。

甚至连腓特烈大帝都不足以比拟他了,他成了当代的摩西。

除了记录纳粹党大会之外,影片还花费很大篇幅表现纳粹党治下的人民。

他们健壮、幸福。年轻人像古代史诗里记载的战士们一样,情绪激昂地投入到竞技、劳动当中去。

即便是琐碎的事情、玩闹,在这种集体式的生活中仿佛也充满无限趣味。

通过这些群众性的场面,瑞芬斯塔尔塑造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想象,向外界传达这个民族不仅生活幸福、种性优越,还基于坚忍自律和民族自豪感,高度服从那个正带领他们走向新生活的领袖。

影片在强调这样一种宣言:“雅利安民族”是具有优越性的,希特勒是天选之子,德国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即便眼下需要大家克服困难,但未来也一定是光明的。

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瑞芬斯塔尔在创作上享有空前的自由度和举国性质的后勤支持。导演同时监督16个摄影小组进行拍摄,而希特勒及纳粹党则是高度自觉的演员。

这部影片对国内是近于疯狂的激励,激励民众出让更多的自由,以服从之心为明天奋斗。至于对国外意味着什么,想想1934、1935年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就不言自明了。

瑞芬斯塔尔创作时具有高度的历史自觉感,她既善于将当下升华出历史感,又善于寻找某种历史和当下的血缘关系。纽伦堡古城天然适合发挥她的长处。诸如前文提到的青年竞技之类的场面,更是酷肖《伊利亚特》、《埃涅阿斯纪》等史诗里战士们竞技的描述。

她似乎意在抓住某种文明血脉的延续,并通过古代事迹的伟大,烘托当下的非凡。

她的记录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作品《奥林匹亚》,同样使用了这种方式。

通过一组叠化镜头,将希腊雕像中的运动者形象和今时今日的运动者延续在一起,充分强化了盛典的历史意味。

说回《意志的胜利》。

尽管出于政治原因,战后瑞芬斯塔尔及其作品已经少被提起,但是她所创造的美学却并没有就此绝响。特别是在喜欢宏大叙事的某些导演那里,极度夸张的仰拍,千军万马所营造出的秩序感、高度服从性、以及侵略性,都被继承了下来。

感兴趣的不妨对比《意志的胜利》去欣赏一下《满城尽带黄金甲》。

最后咱们用张艺谋的《英雄》里的几个场景结束吧。



欢迎关注公众号:凯鹅

编辑于 2018-03-11 15:38

泻药

很多人都说这叫政治宣传片,也就是Propaganda

我觉得不妥

包括Der Sieg des Glauben也一样


不管是何种形式,海报啊,电影啊,漫画啊,小说乃至神话啊等等

其表现的都是假的,虚化的,或者说艺术加工了的对象

比如

这是一幅画,这个人是画出来的,现实中显然没有这样的人
这也是一幅画,场景和人物都是经过构图和创作的想象
这是一部宣传电影(有人看出是哪个了吗?),虽然这两个电影人物有实际背景,但仍然是虚构的



唯独这两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当真实的

这样的做法有什么优劣之处,到底是不是这种做法使得宣传效果非常好

这是不是政治宣传片的一个难以跳出的圈

我觉得不好说,我也不懂拍电影

但是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以后这些年的某国的某些LOWb竞选广告嘛


当然某国也有过这样的宣传

比如《吉他基础》《机械描图》《致富经》《天气预报》

都是这种风格的

所以你们看,非要说这些都是政治宣传片的话,那就……

发布于 2018-01-05 19:52

呵呵,一个宣传片而已,不要觉得是今天德国失败了,纳粹完蛋了,所以为了政治正确仅仅说他是政治宣传片,我告诉你,当年的人也是觉得他是政治宣传片。


证据呢?



意志的胜利是1935年的片子,而早在1933年7月25日就有人预测了


上面所说,是希特勒铁拳统治下德国电影界一般的状势,然将来的趋势究将怎样呢?倘若希特勒政府没有倒台,则德国电影全般必趋于法西斯化无疑。这从下面的事实便可知道。即纲罗德国电影艺术家全员的「德国电影艺术家保护恊会」,牠不仅合併于国社党的文化政治机关,而爲国社党文化运动的突击队,而且初受排斥犹太的张本人「德意志文化鬭争联盟」之统制,后则自动解散组织(五月八日)加入「德意志文化鬭争联盟」和「国党经营细胞组织」了。从此已失去德国的电影艺术家,技术家独自的立塲与组织,而化爲国社党的一员了。故将来德国的电影界必然将涂上希特勒主义的色彩,而製作出来的影片也必然爲国社党宣传主义无疑。(完)


看到没?当年的中国人虽然没有互联网,也没见过德国人,资讯相当闭塞,也能轻而易举的推断出未来的发展趋势。

发布于 2018-01-06 02:47

《意志的胜利》,其内容的丑陋无法掩盖艺术所取得成就,其所能达到的成就,主要有四点。

第一、里芬斯塔尔相信德国纳粹的那一套价值观,这点很重要,如果一个艺术家打心里不相信某套价值观,很难搞出与那套价值观相对应的杰作。以一个不恰当的举例而言,我们这个时代再也写不出像《红岩》等红色经典文学的作品了,因为,绝大部分写作的不再从心里真正相信了,他们只是假装相信,表面相信,像小花、小周那种跳梁小丑,他们不但心里面不相信,也更没有一点点的才华,让他们搞出经典来,无疑是可笑的。建议他们学学里芬斯塔尔。

第二、举国之力的配合,想想这种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吧,空前绝后,元首都是你的演员。历史上也只会有这一次。

第三,因为第二,里芬斯塔尔得以解放了摄影机,这是对吉加·维尔托夫1924年《电影眼睛》、1929年《持摄影机的人》理念的实际操练。按照咱们这个时代来说,就是摄影机变成了超级强大的无人航拍机。看看里芬斯塔尔的上百个摄影机的安置,甚至空中气球航拍,现在看起来没什么,但是,在1935年看来,这震撼了当时的整个电影界。

戈培尔曾发出豪言,“得制作出我们的战舰波将金号不可”。戈培尔曾经因为国内拍电影的需要,从前线上调50万兵参与电影拍摄。希特勒、墨索里尼,都是最邪恶的影迷。

它打破了电影摄影机几个固定机位的传统架设,不但让摄影机活动起来,更让摄影机拥有了脱离人的束缚的灵活性。

规模庞大的纽伦堡盛大聚会,整个社会的力量动员,这个内容的拍摄需要,迫使摄影机上天入地、超全覆盖,自在的打破了空间的壁垒。

第四,里芬斯塔尔个人的才华,适逢这个邪恶的盛会,两者的结合就成就了意志的胜利。目前具备拍摄这种杰作的国家,就是我们的三胖所在国了。

编辑于 2018-01-07 19:07

这么说吧,

这种黑白的老片子,我向来是看不下去的。


但是当年我十多岁的时候,在还没有字幕的情况。

我竟然没有快进,一秒不落的看完了。

编辑于 2018-01-22 10:21

希特勒愚民的工具罢了

以下搬运黄钟《帝国崛起病》

希特勒控制第三帝国所依仗的,不仅仅是盖世太保、集中营之类赤裸裸的暴力机器,而且还有国民教育与宣传部之类的软刀子。

软刀子杀人不见血,伤人不喊痛。直到帝国的末日,戈培尔部长还竭尽心力,抓住软刀子不松手。“灌输纳粹党学说比生产更重要”

希特勒上台之初,德国的收音机普及率还不高。一时间,也没法很快就让家家户户拥有收音机。于是当局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下达了集体收听广播的命令。

这样一来,即使是没有收音机的人,也可以让他们及时聆听元首的重要讲话,了解纳粹党和政府的新路线、新政策。

那么,集体收听广播安排在什么时间点上,才可能灌输效果最佳呢?

上班时间。这是一天之中成年劳力最集中的时候,对于当局来说,在这个时间点组织人们收听广播,事半功倍。播出时,人们必须放下手头的工作,把收听广播当成头号任务。况且大伙在一起收听,有几个人还敢把自己的耳朵塞起来?

即使广播时有些人是在咖啡厅或者餐馆,那也不会成为漏网之鱼。因为像餐厅、咖啡馆之类的所有公共场所,都必须配备收音机。甚至对马路上那些行色匆匆的路人,街头的扬声器,照样会把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声音传送到他们的耳朵里。

国民们连耳根清静的自由都没了。

纳粹政权得心应手地利用着技术进步带来的政治便利。从1933年起,德国开始成批生产廉价的“大众收音机”,到1939年,全国的收音机已过上千万架,第三帝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密集的无线电覆盖度。加上广播电台又完全是国有垄断,成千上万的德国人只要打开收音机,就会身不由己地成了纳粹灌输的对象。

不过,纳粹当局强行要求人们撂下手头的活不干,毕恭毕敬地听广播,难免会损失大量的工作时间。要命的是,这种广播往往不是一两分钟就能完事,因为希特勒这些人的演说,动不动长达两三个小时。如果把全国的人因此花费的时间累计起来,那会相当于浪费多少个工时?!

可是戈培尔却不这么算账。

在戈培尔看来,“灌输纳粹党学说比工人们的生产更重要”。这可不是他昏了头,连生产的重要性都不知道。毕竟,如果颠倒过来的话,即使德国创造的财富再怎么多,人民再怎么幸福,可要是政权跟纳粹党毫不相干,对戈培尔这些纳粹领袖们来说,还有多大意义呢?!

不过无线电波跟报纸有所不同。依靠国境线上的边防站,就能有效地查禁企图入境的外国报刊,可边防站阻止不了他国的无线电波穿越德国上空。柏林的一台收音机既可以用来收听戈培尔的宣传,也可以调整一下波段,收听来自莫斯科、巴黎或者伦敦的广播。弄不好,柏林官方的消息刚刚发布完,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消息,就开始通过无线电波送到德国的千家万户。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戈培尔的努力就可能事倍功半。

于是,除了针对外国广播设立大量的干扰电台之外,为了让德国人不敢擅自收听外国广播,第三帝国甚至将收听外国电台作为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予以打击。在1940年2月的日记里,美国记者夏伊勒就提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一名德军飞行员的母亲接到军方通知,说她儿子已经失踪并被认定为死亡。几天后,英国广播公司广播德国战俘名单,其中就有她的这个独生子。第二天,八封朋友的来信告诉了她这个消息。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这位母亲向警察告发给她写信的人收听敌台,于是他们全都被捕了。无论这位母亲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类似这种行为,都会强化人们的恐惧感,破坏相互之间的信任感。敢于检举揭发自己亲人朋友的“觉悟”,以及纳粹党对这种“觉悟”的利用和褒扬,更让人觉得世道险恶人心难测。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在这样的政治环境里,还有几个人敢轻易接受和传播戈培尔们不喜欢的信息?在恐惧中自我约束,自己当自己的思想警察,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如此一来,戈培尔用不着怎么担心德国人跳出来公开揭穿他的鬼把戏,他可以肆无忌惮地操纵舆论。

发布于 2018-01-10 09:16

元首乘车游街时背影在轻瞟路边阳台的猫,此镜头效果堪称经典。

发布于 2018-01-07 16:41

有可能是我的艺术欣赏水平不够。

片子拍的很好,艺术水准也比较高,但是我看不下去,感觉很无聊

发布于 2023-01-03 14:00

纪录片史中教科书的影片

尤其开头小胡子坐飞机抵达慕尼黑那段,画面从云中开始然后落到地面,开创了拟人化的视角,好比上帝让元首降临人间(误)

纯粹的镜头语言,无解说无字幕,比《北方的纳鲁克》前进了一大步。

编辑于 2018-01-06 03:25

就是成王败寇罢了。

你要是当年美国失败了,批评美国宣传的也会来,而夸赞德国宣传的也会有。

发布于 2020-03-07 05:50

老子起床去上美术课了


说玩一会,假如没有强烈的紧迫就会再玩一会,你会经历很多次觉得这样不对的情况,这时候就他妈立刻做能做的事,哪怕只有一点也是

发布于 2019-11-18 12:32
(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