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张艺谋(导演)

如何评价张艺谋?

关注者
515
被浏览
959,966

176 个回答

@知影 视频专稿

当我们在提到张艺谋的时候,一般人的认知就是第五代,《红高粱》、《活着》和《英雄》、要么就是奥运会和《长城》,最八卦的也就说说超生罚款。于是在这些只会追热点的媒体熏陶下,张艺谋在所有人心中的形象都是那个严肃而高高在上的国师。

但是实际上这个世界上不仅存在一个第五代大师张艺谋,还同时存在着一个充满娱乐精神和逗比气质,在商业电影甚至CULT亚文化方面都做了很多标新立异的探索的张艺谋,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全面回顾一下老谋子这些年拍过的那些奇奇怪怪的电影,带你们了解一个被国师身份耽误的“陕西王晶”。



以下是文字版


  • 《老井》——奇情裸男张艺谋

先带大家回顾一下张艺谋的银幕处女作,吴天明导演的《老井》。早在张艺谋导演《红高粱》拿到柏林金熊,蜚声国际之前,他就已经靠主演《老井》拿下了一座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帝奖杯,也就是说,他是先成了影帝之后,才当的导演。

《老井》这个片子用今天的话来说,讲述的是一个被迫娶了寡妇的“赘婿”,醉心挖井事业的同时还和自己的恋人偷偷幽会然后遭遇矿难的一个非常有网文感的奇葩故事。张艺谋演的,就是这个喜欢打井的赘婿。当年的老谋子年方三十六,看起来有五十六,西北男性的苦大仇深和他那张充满沧桑的脸完美契合,尤其那份独一无二的农民气质,让当时苦苦找不到男一号的导演吴天明一眼就发现了剧组这个新来的摄影师把这个角色给了他。据说当年吴天明在电影节上告诉好莱坞巨星加利·格兰特说这个人是个电影摄影师,人家根本就不信的,说你这完全就是找了个农民来的嘛……

而且因为角色的设定,在影片中大部分的时间里,张艺谋都是这个上半身赤裸的造型,在影片里还有大段激情戏,你看完就知道什么彭于晏啊美队啊,和当年的老谋子比起来在“暴露狂”这个领域里面根本没法比。

当然了《老井》这部电影总体上还是一个很正经的文艺片,和本期主题没有那么大的关系,拿出来只是为了证明一下张艺谋没有什么艺术家包袱,人家早在入行的时候就露过点了还有什么不敢干的。


  • 《代号“美洲豹”》:八十年代的《富春山居图》

接下来我们来到八十年代末,已经靠《红高粱》拿到了国际大奖的张艺谋,马上就开始放飞自我,他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就是一部旷世神片《代号“美洲豹”》——这片子堪称八十年代的《富春山居图》,彻底奠定了老谋子CULT电影宗师的地位。

这个电影说的是恐怖分子葛优利用黑帮老大女友巩俐的关系,劫持了一个台湾富商的专机后迫降大陆。葛优以炸机要挟台湾当局释放其老大,然后就是类似题材非常套路化的营救和大决战什么的,但是呈现出来的效果特别的一言难尽……

其实在八十年代敢在大陆拍这种题材,可以看得出张艺谋是非常有探索精神的,如果放在好莱坞,这应该就是一部《虎胆龙威》、《空军一号》这类的警匪题材精彩大片,或者至少也是吴宇森那种枪战爽片,但是《代号美洲豹》这个片子呢,实际拍出来的每场戏几乎都囧得一逼,搭配上葛优巩俐王学圻这些日后的大腕们,对人的感官刺激不亚于东成西就或者87年的西游记剧组春晚,堪称核武器级别的三观粉碎器。

比如葛优劫持飞机降落大陆后要求通知台北当局,大陆这边的武警跟他说俺们和台北四十多年都没联系过,你过来劫持个飞机我们就得联系啊?我们不要面子的啊?然后武警在谈判的过程中特别的硬气,还跟他说,你想炸飞机就炸呗反正不是我们的飞机……我的妈呀你是正经大片里面的武警啊!你以为你在演情景喜剧呢?

类似这种囧到飞起的尴尬表演在这个电影里面比比皆是,然后再配上非常具有梁左风格的故作严肃其实充满了恶搞感的播音腔旁白,以及两岸官员会面过程中这种特别鬼畜的表情,包括结尾部分一看就是预算不够了突然拍成了MV,让这个严肃的商业题材直接变成了憋笑比赛。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这部电影的风格基调,就好像一群人本来想认真严肃地拍个漫威大片,却意外搞成了个《南方公园》……如果说《富春山居图》的CULT主要靠病娇另类畸形美学的话,那么本片最亚文化的特质就是模仿好莱坞类型片却意外搞成了“戏仿”。这种方式在香港特别常见,王晶曾经就做过一个戏仿《虎胆龙威》的影片就是李连杰张学友主演的《鼠胆龙威》,所以本片也特别能体现出为什么我们管张艺谋叫做“陕西王晶”,总之绝对是一部宝藏电影,不看很亏的。


  • 《古今大战秦俑情》:穿越鼻祖,以及最具还原度的兵马俑

你以为在这么一部旷世烂片之后,老谋子就停止放飞自我了吗?怎么可能呢!就在和《代号“美洲豹”》的同一年,张艺谋、巩俐、于荣光还一起演了另一部同样cult无比的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这是一部距今三十年前的穿越题材电影,堪称中国穿越片的鼻祖之作。

这个影片的主创阵容堪称豪华,监制是徐克联手张艺谋,导演是超级武指程小东,编剧是李碧华,音乐是黄霑和顾嘉辉,摄影是鲍德熹,美术是奚仲文。影片里面,长得本来就贼像兵马俑的张艺谋演的是一个秦国将军,和徐福出海求仙丹队伍中的巩俐偷情,啊怎么张艺谋一演戏就要拍偷情裸戏啊……然后就是两个人都要被秦始皇处死,巩俐投火自尽了,而张艺谋就真被做成了兵马俑这都啥……然后巩俐就转世到了三十年代成了三流电影明星,兵马俑张艺谋复活了……就是这么个狗血故事后面发生了啥你们自己去看吧。

这个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超级多的现在已经很难见到的大段情欲戏,张艺谋延续了《老井》时期的西北汉子必须脱光光的传统艺能,和巩俐两个人的啪啪啪场面简直就是荷尔蒙大爆炸,搭配上老谋子确实有两千岁既视感的面相以及后面的猥琐偷窥狂徐福,你跟我说这是拉斯冯提尔的作品我都能信。影片最经典的一幕就是处死巩俐那场戏,伴随着叶倩文《燃烧我心》的BGM,巩俐走向绑在行刑柱上的张艺谋,舌吻国师顺便喂他仙丹,然后一袭红袍赴火而死,结合戏外二人的关系,堪称中国影史上的一幕绝景。老谋子估计也很喜欢这段戏,然后他居然多年以后拍《英雄》的时候把这个场景放在张曼玉身上又来了一次,可想而知这些年来没少在脑海里回放过。

总之,依靠着这部影片中的兵马俑、《老井》里面的农民以及后面在《大宅门》里面演的李莲英,张艺谋充分证明了他无疑是“最会演戏的中国导演”,而且戏路很广,啥角色都难不倒他。


  •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黑帮片张艺谋

下面一部你可能会感到很惊讶,张艺谋也拍过民国黑帮片的!其实每个热衷宏大叙事的中国导演,都会在心中有个民国梦也都会想拍一部《教父》出来。1995年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就是张艺谋一次不算成功的尝试。这部片子的槽点在于虽然使用了非常炫技的摄影技巧,甚至从戛纳拿回来一个技术奖,但是放到一个黑帮片里面显得格外的矫情,再加上大量的叙事都草草收场显得有头没尾,让这个片子不仅不如姜文的民国三部曲和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甚至稀烂程度直逼后来一部群星云集的大型狗血黑帮片《天堂口》,不仅暴露了老谋子拍不好黑帮类型,站在今天看更是很早就暴露了张艺谋电影叙事方面上的短板。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提一下这个片子呢?因为坊间传言正是这部影片见证了张艺谋和巩俐恋情的终结,从此老谋子再也没有光膀子演过情欲戏了!


  • 《有话好好说》:北京市井版《猜火车》

接下来是张艺谋又一个大胆的类型突破的CULT经典,就是他之前完全没做过的都市爱情喜剧《有话好好说》,这部1997年的电影说实话至今仍然是这一类型的华语电影高峰,不仅吊打开创了这个类型的正版王晶,也完全不比后面宁浩和冯小刚的代表作差,更关键的是,上面说的所有人的作品里面,只有张艺谋把这个影片拍出了亚文化的味道,堪称北京胡同版的《猜火车》。

有人肯定会说,中国人怎么可能拍出来《猜火车》呢?你想象一下你是一个苏格兰年轻人,看到下面这个经典场景,也一定会觉得,这哥们绝逼磕嗨了。因为这个电影的内核是张艺谋电影里少有的表现那种躁动不安又黑色荒诞的一种跟嗨大了一样的青年人的气质,主要的几个人物都是典型北京话痨,加上拍摄方式又特别飞,大量手持摄影怼脸拍让影片在气质上就和冯小刚、管虎那些拉开了差距,再加上老谋子让人惊艳的对于流行音乐的表现,使得这个电影即使到今天仍然值得影迷们去反复观看,要我说,真要论申遗的话,《让子弹飞》和这部比起来还不够格呢!

在经历了那么多年猜火车一样的放飞自我之后,张艺谋在武侠大片时代的作品大家就非常熟悉了,我就不再详细讲,总之那些年老谋子可算是忍辱负重,为了重建中国的商业电影市场,把自己的美学取向努力推向大众,承担了很多关于“媚俗”、“堕落”的骂名,也通过《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和《长城》这些大片真正站上了“国师”的位子。并且最终用一部致敬黑泽明的《影》,拍出了几乎是最优秀的华语古装武侠电影,给这段生涯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 《三枪拍案惊奇》:二手玫瑰版的国师,可能不是一部烂片?

而今天对这些严肃话题没有兴趣的我们,要重点介绍的,是张艺谋创作这些古装大片的周期内,还拍过一个超级亚文化超级CULT的作品,就是翻拍自科恩兄弟《血迷宫》的《三枪拍案惊奇》。

对于一个电影观众,如果他普通且自信,没有看过多少外国电影也没有听说过科恩兄弟,那么《三枪》这个影片里面的槽点可以说比上面我说的所有电影加起来还要多,这也成为了张艺谋迄今为止被骂得最惨一部电影。本片在豆瓣上比《长城》的评分还低,只有4.7分,是张艺谋豆瓣评分最低的一部长片作品【字幕:当然了还有一个作品分数更低就是臭名昭著的《中国铁路》宣传片】,他自己在提及本片的时候经常说什么当年选用小沈阳都是张伟平的主意这些,言语之间表达出了“这么烂我可不背锅”和“确实烂到我都找不到给自己开脱的理由”的意思。但时过境迁,如今再看,我们对这个电影有可能看走眼了。

因为首先你要明白一点,就是科恩兄弟就不是商业导演,他们的故事都是这种荒诞路数的。作品中的人物要么愚蠢要么执拗,总之都不是啥正常的人,正常的事。然后张艺谋把这种原作的精神也很大胆地融入到了中国农村最底层的乡土文化和二人转的美学体系中,其实如果你看过二手玫瑰乐队的MV或者演出现场,就会发现二人转这套美学和其他的艺术形式结合并不是一种对艺术的玷污,实际上这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就是用一种最低俗的表达,放大了故事本身的荒诞。这也是我认为本片最被冤枉的地方。总之不管你是二手玫瑰粉丝还是亚文化研究者,这部影片都绝对算是CULT宗师张艺谋老师的集大成之作千万不要错过。


  •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马震、SM和安乐死啥都有啊

你以为《三枪》就是国师逗比的上限了么?来来来这里是隐藏大BOSS:在总结过张艺谋生涯的这些奇怪展开之后,我突然想起来,还有一部和张艺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但客观上不算他作品的史诗级猎奇大片被我差点忘了,那就是当年难产了好几年、连导演到主要演员都换过一茬的《王朝的女人·范冰冰》,啊不对,《王朝的女人·杨贵妃》。最终上映版本给张艺谋挂的title是和田壮壮一起的导演组的一员,你特么是综艺节目么还导演组?然后这电影的总导演是十庆,他是谁呢?他就是前面说的《代号“美洲豹”》的编剧……苍天饶过谁啊!

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剧本被不断被推翻,导演、主演不断换人的这些八卦就不聊了,雷死人不偿命的名场面更是家喻户晓,什么唐明皇杨贵妃的“马震”啊,什么白绫赐死还要临死前来一发高潮啊,真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这电影的剧本里做不到的,虽然当年电影上映的时候张艺谋本人就很低调没出来参与宣传,大家也对他很宽容没人特意强调这电影是他的作品,可是历史这个东西很微妙的,你名字都署在上面了,若干年后下一代知影的小朋友们说不定会把这部神作也扣在国师头上的,想一想就觉得有趣啊。

啊,下面是保命时间啊不对是私货时间。虽然你看我们今天全程都在搞笑和毒舌但是我们的出发点真的不是想要黑老谋子。【花字吐槽,大意:这不叫黑那什么叫?】我们其实只是想要展现出他在国师的这张脸谱之下更加立体的一面,而且这个背后的一面我始终觉得是比国师那一面更加可贵的。因为张艺谋之所以可以搞出这么多奇奇怪怪的影片,完全是因为作为一个50年代生人,他所面对的中国电影根本就是一片荒原,在艺术和商业上都极为荒芜,而他作为领军人物,这一辈子都没有缩在自己的舒适区里面,而是不断去尝试各种各样的可能的电影创作方式,因为只有前面的人去不要脸地走过了,荒原上才会出现路。有一些路他走对了,就让后面的人能更舒服地走下去,另外一些路他走错了,后来的人才有可能做出更好的东西或者避开这些坑。至于这个过程中所有人的误解和谩骂或者我们这些不要脸的吐槽,我觉得丝毫不会影响他在中国艺术历史上的地位。你看张艺谋已经到了70多岁的年纪,但是完全没有退休的意思,这几年仍然在以旺盛的创作欲望在不停探索着,比如《归来》和《一秒钟》这种良心作品,《坚如磐石》这种反腐题材,刚刚杀青的讲抗美援朝的《狙击手》,还有马上要上映的《悬崖之上》是他第一次拍谍战片,老谋子还有没有可能拍出CULT烂片来?当然是有可能的,但是这反而会是中国电影的幸运。


我们作为曾经被他的作品切实影响过的一代影迷,真诚地祝福他身体健康,毕竟当年他36岁的时候看着就像50岁,现在70多岁了,看着还像50岁。

编辑于 2021-05-06 15:06
东京奥运马上要来了在这个时候想来说说张艺谋导演的北京奥运会

2008 年北京奥运会这是史上规模最大最成功的奥运会

共有 205 个国家和地区参加

投入资金超过 3000 亿

创造直接收入 210 亿间接收入 450 亿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1角逐开幕式总导演

2001 年 7 月北京获得第 29 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后一个先决问题摆在奥组委跟前

那就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人选问题

开幕式是奥运会开场的重要环节之一历来都是奥运会的重头戏是万众瞩目的焦点

这非常考验总导演的艺术和指导水平

张艺谋作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导演也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的候选人选之一

但在 2005 年 3 月 1 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意方案征集活动开始时张艺谋导演放弃了投标

这是因为他曾经在 2004 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留下的黑色八分钟

众所周知在每一年的闭幕式上都有一个惯例会给下一届举办奥运会的城市留下 8 分钟时间用来展现这个城市的文化以及这个国家对奥运的理解

雅典奥运会的下一届是北京奥运会

这一次雅典奥运闭幕式 8 分钟的导演正是张艺谋

然而当晚这 8 分钟却成为了张艺谋导演生涯中最黑暗的一笔

批评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表演内容老套表演形式陈旧生搬硬套大杂烩没有展现中国文化……

等张艺谋从雅典回来不久在圈里的名声大降

从领导的直接批示到广大群众的来信可谓恶评如潮很多人更是直接撂下了狠话可不能让张艺谋再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导演

尽管表演只有 8 分钟但是对张艺谋的差评和质疑却一直持续到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整整四年

后来经过有关领导一再鼓励他才开始召集团队参与奥运会开幕式方案进行竞标

然而开幕式总导演的位置可谓竞争激烈除了张艺谋外其他不乏陈凯歌李安等实力雄厚创意新颖的团队同时投标竞争

最终张艺谋的方案成功脱颖而出杀出重围成为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

然而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更多的麻烦接踵而来

2精雕细琢的方案

张艺谋首先头疼的问题就是开幕式整体方案的体现方式

最初竞标方案只能算初试并不完美根本无法完全体现中华 5000 年的浩瀚文明

所以接下来的方案张艺谋将四大发明融入其中

他的想法是通过画轴文字普通中国人的一天丝绸之路和升起的地球表现中国文化其中画轴获得了一致好评

但现在的张艺谋很难下决定因为有太多能够代表中国的艺术内容并且周围有质疑之声更有相关领导多次否定他好不容易从作家刘维口中得到了一个新的灵感补充

那就是开幕式时由一千个演员来搭建一个五环将四大发明贯穿整个开场

令张艺谋没想到的是当副导演张继刚将四大发明方案提交中央审核时四大发明创意又被中央否定

到了 2007 年 8 月张艺谋几次更改完善方案在北京大兴郊外建造了一个排练场地此时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威尔布鲁根等人来听取张艺谋的方案汇报

这时候张艺谋的整个方案分成 9 个部分上半场表现历史文化分 5 个章节下半场表现当代中国分 4 个内容

其中最核心的道具是一张长 36 米长的大纸

可是问题又来了任何材质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脱离了原来的行为状态的重量将会达到恐怖的一吨重

那么从哪找来那么大的纸

3突如其来的打击

用画轴承载文明的展示但核心道具的成了难题

好在材料制作组的于建平想到了用航空材料制造一张巨大的暂时解决了张艺谋面临的难题

这就是那张贯穿整个开幕式的纸

有了载体那么载体上放置的内容又成了下一个难题

终于在这一次创意商讨会上画卷方案最终成形

日月山河云和小鸟还有由运动员脚印组成的大地初步构成了画卷的内容

看着画卷逐步成型张艺谋团队都很高兴然而实际检验成果却让他惨遭当头棒喝

2007 年 11 月 13 日北京大兴排练场张艺谋需要检验这个方案的可行性究竟有多大

这张长 36 米宽 14 米的纸由航空材料制成的但重量还是达到了 1800 公斤因为 9 个节目都需要在纸上留下痕迹因此这张纸的姿态显得尤为重要

张艺谋眉头紧锁因为这张纸必须要起来人才能进得去但纸起来是有弯度的几乎不可能达到水平无法达到水平那还怎么体现 9 节的内容

这和我的想象距离太大张继刚忧心忡忡

张艺谋觉的张继刚说得有道理但还是没有发表意见

张继刚又问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技术制作组组长于建平人能拖得住吗

拖得住于建平拍着心口保证换算下来每平米才 3 公斤撑得住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

张艺谋准备找来武校的学生进行试验当 1800 公斤的纸受起重机控制缓缓向平均排列的武校学生压下来的时候还是压倒了许多学生

张艺谋有些懵了

因为这样一来原先设计的动作根本不可能完成

但是为了能够完成一些空中动作纸的重量又不能太轻而且由于面积过大这张极为重要的纸又必须结实

怎么办这时候临时在更改方案显然是不可能的

先不说更改方案的时间和成本光是对团队士气的打击都很可怕

之后紧急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舞美总设计马克·费舍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也再次打击了张艺谋

作为一名观众无论是坐在体育场还是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很难通过现在目前的表现方式理解我们做的是一张纸从我个人理解我从不认为世界上任何一种材质大到 36 米乘以 14 米的时候还可以像一张纸一样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问自己一个问题到 2008 年 8 月 8 日我们是否能够展现出我们想要展现的东西

最终面对多方压力张艺谋决定缩小纸的重量

纸由最初的 36 米乘以 14 米改为 20 米乘以 11 米纸的重量缩小了将近一吨

千辛万苦总算把纸张问题解决了然而新的问题扑面而来

4是什么

开幕式第一个节目必定是要能体现北京欢迎世界来客

张艺谋想到了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很多古人饮酒时经常击缶而歌才是中国人最正宗的欢迎之道

定下了击缶而歌作为开幕式第一个节目接下来就要去验证和实行

但是第一个问题就来了导演组给张艺谋的击缶而歌的时间只有一分半钟的时间时间根本不够展现击缶而歌的震撼

经过多次沟通争取击缶而歌延伸到了三分二十秒

时间问题被解决了但击缶的人上哪里找去

为了体现艺术和震撼效果击缶的人必须身高 1.80 米到 1.85 米以上而且需要 2008 位

最终还是张继刚想到了去求助部队

参与击缶而歌的演员从全国五大军区选拔从 2007 年 9 月组织几个班排练因为真正的道具还没有组织完成演员们用鼓来排练

训练倒是热火朝天但真正击缶而歌的难题来了

那就是缶到底是什么

这东西谁都没见过只有文献里才有记载没有具体的文物出土参考也没有人知道被击打出来到底是什么声音

导演组也很傻眼不知道缶是什么样子那前期一切工作岂不是白费

5一波三折

缶到底是什么

一直没找到相关资料导演组一度想把缶改成

最终也被否决了理由和否一样二者已经没有活体传承了没有实物没有数据

有专家说隔壁韩国和越南有这种老乐器版本但真要去询问或者借东西传出去岂不是笑掉国际友人的大牙

怎么办难道奥运会开幕式第一个节目还没开演就要面临夭折

经过多重考虑张艺谋还是决定用否

然而缶道具的研制走了很多弯路

2008 年 4 月 1 日缶道具基本确定了下来缶为树脂材料制成外形是在春秋时期曾侯乙铜鉴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进

但此时击缶而歌的基本动作特别是开头动作还没有确定下来

这可怎么办

负责这个环节的张继刚从击鼓中得到了启发融入了太极提炼出了精华经过一系列改进击缶的基本动作基本成形

击缶而歌节目落实紧随这个节目之后的则是梦幻五环这个重头戏

而这一次张艺谋想要飞天

6发光的五环

历届奥运会开幕式中五环的表现是奥运会的固定环节因为每个举办城市的文化不同除了五环之外的其它节目无法进行比较因此有关人员认为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的就是五环

张艺谋在之前就研究过历届奥运会五环的表现形式比如悉尼马仔组成的五环雅典由火种打到水里面在水里形成的五环那么中国怎么展示

张艺谋准备用双层 LED 屏展示五环

他想要追求一种极致的梦幻和浪漫

后来张继刚在白板和手机屏幕上得到了启发在地面上做一层透明的薄膜将五环印在薄膜上再拉向天空形成五环在空中飞舞的梦幻场景

但和纸的概念一样薄膜到了空中又会变形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张艺谋想到了用一张网子将 LED 灯组装起来这样就可以做到水平

然后用中国传统的飞天将整个五环表演完成

之后尽管在选拔飞天演员的过程中出了一些困难

但最终通过北京体育大学还是把飞天演员确定了下来

至此梦幻五环节目就没有了阻碍接下来的夸父追日主题歌选拔等节目大体都还算顺利的推进了下去

解决了开幕式的各个节目安排张艺谋并没有松一口气因为他即将直面开幕式最大的安全问题

7焰火下的安全隐患

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是中国最为骄傲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贯穿着整个中华文明无可替代

张艺谋想要在鸟巢上空点燃绚丽的焰火安全就是一道必须面对的问题

最初的设想是从永定门开始绽放烟花一路放到鸟巢代表历史的足迹

但他又觉得单纯只是放焰火没有太大的意义

因为设计中代表 205 个参赛国家的 205 个脚印在北京最为繁华的中轴线绽放之后整个北京的安全责任都落在了张艺谋的头上

还有205 个发射烟花的位置就需要 205 个真空地带需要控制和监管那么整个北京都会瘫痪

最后当焰火延伸到鸟巢的时候开幕式当天鸟巢内将会有十万人观看这场盛大表演在鸟巢上点燃焰火如何保证十万人的安全成为张阴谋目前要考虑问题中的重中之重

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忽略了这个问题直到张艺谋把这个问题摆上桌面导演组的人才惊出一身冷汗

焰火下面坐的可是十万人呐

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将会发展成一场灾难届时全世界的人都会目睹这个可能出现的特大安全事故中国将会成为全世界笑柄并且会给来之不易的奥运会带来巨大阴影

谁都不愿意看见这样的情况发生

一开始开幕式的倒计时是由焰火组成由特别制作的组装在鸟巢的碗边碗口 12 米宽因此倒计时的数字只能做到 12 米高

因为做得太大就会炸到观众席

就算炸不到观众席焰火产生的明火和灰尘也会落到观众席

经过认真思考张艺谋决定将由焰火组成的倒计时方式去掉消除一部分安全隐患

因为安全隐患等原因负责焰火设计的蔡国强的早期方案都被张艺谋做出了颠覆性的修改有些甚至被直接取消

唯一留下的就是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历史足迹

它从永定门开始绽放到了空中变成巨大的脚印一路想鸟巢延伸而来场景绚丽且震撼

它代表着人类奥林匹克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更是中国百年申奥的步子一路走到了鸟巢

即便是这个具有太多象征意义的历史足迹也多次面临修改也面临生存危机

当焰火大脚印被定下来了之后焰火小组对中轴线进行实地考察然而考察结果令导演组团队特别是张艺谋非常沮丧

8高手在民间

2007 年春节前焰火组的工作人员马文收到信息焰火大脚印被取消了

在美国纽约生活的马文显然不相信这个事实甚至觉得可笑那么好的创意为什么会取消

问题的症结就是烟花产品经过多次实验烟花效果太差达不到实际的艺术效果如果再次实验不行只能取消

后来又经过了多次实验烟花在空中爆炸出来的效果根本不行

还在美国纽约生活的马文陷入苦恼中

幸好后来有中国民间高人陈彦文找到了马文马文给陈彦文看了一些大脚印的影像资料问陈彦文你能不能做

民间高人陈彦文想了想我能做

马文说那我给你五天时间五天之内不需要做到完美但必须要有一个方向如果可行我们就继续往下走

高手在民间

陈彦文没到五天就给出了答案

他当即拿出自己发明的弹射式焰火发射装置让马文看

弹射式焰火发射装置改变了过去通过黑火药将烟花打到空中的原始理念采用了如礼炮一样的原理通过炮管结构利用炮管内气压的变化将烟花打到空中

2008 年 2 月 25 日北京大兴排练场

膛压发射装置被排成了圆形打出去的效果令人震撼接下来只要把膛压发射装置摆成脚印的形状就可以

但是接下来的实验又不尽人意

因为大脚印烟花被打到空中之后开始变形越来越散直到消失完全看不出来是个脚印

这就意味着这个侧面反应中国人崛起百年体育复兴能够证明中国足迹的焰火盛宴又将面临被取消

而此时距离开幕式已不到 6 个月的时间

陈彦文说反正打到空中看到是个圆就可以

马文却不同意那不行我们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必须要在空中看到大脚印

此时凝聚中国人智慧的陈彦文给出了答案降低高度

随后陈彦文又改变了烟花的配方加入延时剂让其燃烧不到最高点燃尽在最完美形状的时候才能让人看道最好的效果

果然经过实验一举成功

随后张艺谋率领导演组来到了大兴排练现场观看焰火实验效果

这一看问题又来了

编辑于 2024-03-11 18:11

被王志文调侃,遭吕丽萍吐槽:张艺谋凭什么第一次出手就拿影帝?


要说国人最熟悉的华语导演,肯定非张艺谋莫属!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演戏其实也很牛逼!

那到底有(ni)多(bie)厉(chui)害(niu)?

告诉你吧,人家第一次出手,就能拿东京影帝!

并且,这是咱中国第一个A类国际电影节影帝



啧啧啧,确实有两把刷子,在下深表佩服!

不仅如此,他还荣获金鸡、百花双料影帝!

好了好了,再说都要吹到天上去了,究竟是哪部神作呢?

免费告诉你,吴天明导演的《老井》。

正是凭借此片,他获得1987年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当时消息传至国内,众人愕然不解,王志文就曾说:

我们学了四五年专业课,有什么用?

虽是调侃之语,但也从反面说明:

张艺谋的屏幕处女秀,出手何其不凡。



第二年,更是双喜临门(其实是三喜,猜猜看哦)。

荣获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

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三座影帝桂冠的加冕,让从未演过戏的张艺谋受宠若惊。

也在影视圈引起了不小震动,大家疑惑的是:

作为摄影出身的他,到底凭什么?

其实,这在吴导与那年电影节评委主席格里高利·派克的交流中有答案。

为什么张艺谋能得最佳男演员?

因为他演得非常好,就像一个真正土生土长的中国农民。

谜底揭开,原来如此。



那么问题来了,他是怎么当上男主角的呢?这得从头讲起。

话说1986年电影开拍时,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迟迟找不到男主角的人选。

按剧本设定,男主孙旺泉是一名青年农民。

又根据在郑义的原著小说地,山西石山峧村体验生活的发现:

当地明明20岁的农民,看起来却像是50岁的样子。

脸上的褶皱好似刀刻过的太行山石头一般,充满了沧桑感。

又如尘封地下千年的兵马俑,有种与生俱来的沉郁古朴感。

为此,导演吴天明派了两个工作组,并提出了明确要求:

就照张艺谋这样的找,像兵马俑挖出来的那种。



尼玛,这画面感也太太强了吧!

有了领导批示,大家开始行动。

担当摄影之一(与陈万才搭档)的张艺谋,带领其中一队,满山西挨着县城找。

两个多月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居然“颗粒无收”。

想想也是,兵马俑(我是说真的)难找,长的像兵马俑的人,更难!

正在大伙儿一筹莫展之际,导演心生一计,有了一个足够疯狂的想法。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折腾了大半天,人不就在眼前?



当他告诉本人之后,自称“没学过表演,不会表演”的张艺谋:

一脸懵逼的惊讶,第一反应是恐怕不行!

吴天明慧眼识珠,又大胆冒险地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说服。

他列了三点优势,就将其成功拿下。

1、你是学艺术的,懂艺术; 2、你15岁就下乡,了解农村,了解农民; 3、你有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

以此,保证能演好孙旺泉。

张艺谋也表态,反正你可想好了,男主角选错了,这片子肯定砸。

思考一天之后,他答应了。



费尽周折的选角一事,终于尘埃落定——兵马俑找到了!

一方面不得不说导演有眼光,另一方面也是小谋子在给自己“创造“机会。

毕竟他已是36岁的大龄青年,在电影圈算是初出茅庐,尚无一席之地。

想要有所作为,就得努力争取。

这种敢于尝试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

尽管两人达成了一致,可后来向剧组宣布时,大家都愣住了。

好多人都说:一个敢让演,一个敢答应,这俩人肯定有一个是神经病。”

美术师走过来摸了摸导演的额头,直言你没发烧吧!

张艺谋为了塑造好孙旺泉,顶着巨大压力,开启了“卖命”模式。



如他所说,没学过表演,又该怎样下功夫呢?

无法像专业演员一样去琢磨演技,他只好下一番“笨”功夫:

让自己在外形、状态、气质上无限地走进角色,直到成为角色。

1、用沙子“搓澡”

在每天早、中、晚讨论剧本时,别人都坐着。

唯独张艺谋不。

他光着膀子,穿个大裤衩蹲在地上,用事先洗好晒干的细沙子往身上搓。

讨论完之后,再跑去河沟里冲掉。

结果就是,皮肤质感超级糙。



2、狂晒“日光浴”

中午饭后他就蹲在门槛上,接受太阳的恶毒攻击。

不光晒前面,连后面也不放过。

边晒边往身上搓沙子。

硬生生把日光浴搞成了烤肉干。

人也越来越和兵马俑有了几分神似。

3、减肥“24斤”

这是导演给张艺谋布置的任务。

不是由于他胖,而是农民太穷苦,长得面黄肌瘦。

于是,挑水,背石板、石头,砸石槽成了他的日课。

将150斤左右的石头从山上背回来,谁家的就放谁家门口。

两个半月的时间,把许多家的石头给背光了。



4、常去“侃大山”

除了在外形上用功,他还追求气质吻合。

一有空就往农民家里跑,和他们侃大山交朋友。

了解农民表达喜怒哀乐的方式。

熟悉农民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

他加速蜕变,倾注全部心血,让自己真像角色。

张艺谋的付出没有白费,并且这股不要命的狠劲仍在持续。

比如电影结尾的一场戏,男女主打井时遭遇塌方,困于井下奄奄一息。



但他怎么也演不出那种生命垂危之际的虚弱感。

导演建议,饿三天肚子,第四天再拍。

他果然只喝水而粒米未进,拍完后直接担架抬医院了。

张艺谋就是这样敢于卖命,能豁出去。

缺少了职业演员的敏感与细腻,使他不善于情绪间的转换。

以至2013年影片重映时,女主吕丽萍吐槽说:



跟他演,什么反应都没有,全是一个样,该有的什么都没有。

但他还是用真诚的表演态度,自然质朴,毫不做作的表演方式,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一张苦瓜脸,远远地散发出一种与生俱来的沧桑感。

言谈举止间,自带着几分生涩、淳朴与木讷的神情。

张艺谋的颜值与性格,恰好弥补了演技方面的不足。

某种意义上甚至变成了优势。

加上体验生活期间下的苦功夫,他熟知农民的所有情态。

这一切都帮他准确地还原出了一个地道的太行山农民形象。



即便没有多少人注意到银幕中的张艺谋,但人们记住了他演的孙旺泉。

了解完幕后历程,也就不再惊叹,他为何能拿下三座影帝。

可以说,这部32年前的《老井》,体现了中国电影人的诸多优秀品质。

他们会为艺术奋不顾身。

他们相信艺术来自真诚。

正如导演吴天明所言:

要是演员演戏全都这样下工夫,中国影视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这句话放到现在,更加振聋发聩!


我是电影夫人,独立影评人,头条号签约作者。希望在电影的世界里,遇见你和美好。

编辑于 2019-05-01 08:38

张艺谋骨子里是电影的“孺子牛”,现实的“千夫指”。

一个从文字时代走到影像时代的电影工作者,一个被亿万甲方认可的“国师”,一个被文艺圈骂了三十年的导演,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老人。

他是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第六代导演的流量密码,也是在欧洲三大电影节获奖最多的内地导演,更是被骂最多的大导。

从80年代成名到现在的“国师”,张艺谋挨过的骂足以写成一部长篇小说。

《活着》备受好评,有人挑刺揭露伤痕;《一个都不能少》关注教育,有人跳脚美化国家;

《英雄》开启华语电影商业化模式,有人因此靠电影赚到了钱,还扭过头反咬一口;《悬崖之上》再次创新,有人讽刺江郎才尽。


太多人只知“半部《论语》治天下”。

以一部《长城》判定张艺谋的导演生涯,所以给他的电影以及张艺谋本人打了差评。

但这些人恐怕只是从《长城》之后才知道张艺谋这个人,却不知道张艺谋最烂的片其实是《三枪拍案惊奇》。

一片定生涯的这些人,跟看了几部成龙近些年的烂片,就否定成龙的国际影响力的那些人,应该是一批人。

他们就是风筝,风往哪吹,他们就往哪飘,手握风筝线的人是他们自己,那些追风筝的人跑得再快,也追不上他们心底里的“懒”。

很多时候,稍微动一动手,查查资料,翻翻墙,就能认清事实。

可是他们却自以为看到的井口就是天空,并以此来进行毫无逻辑的诡辩,深得郭敬明的“你可以不喜欢,但请允许他存在”的真传。

为什么会有这种人存在?

罗翔说刑法中有两堂课,一堂谈自由,一堂谈键盘侠。

通过这两堂课就可以很清晰地知道他们的存在不是即合理,而是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助长了他们内心的幽暗。

让他们把自由当成了无任何约束,所以他们总会摆出一副“你细品,懂得都懂”的高姿态。

让不明真相的人误认为他们都是“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潇洒仙人,实际上他们甚至连《长城》都没有看过,更别提张艺谋的其他作品了。

他们黑张艺谋的点主要有三处。

八九十年代拍中国的落后到国外拿奖,搞商业大片放弃艺术,被招安为国家所用。

这种论调都不用过脑子,多看两眼就知道立不住,拍陋习拿奖不是艺术,拍商业片又成了放弃艺术。

那么放弃的艺术又是什么?不就是那些人批评的所谓陋习吗?前后矛盾的论点与论据,扣帽子都扣得不严谨。

他们根本不会去了解张艺谋身为国内一线大导演,依旧在孜孜不倦地学习,拍不同的电影。

当年在拍摄《归来》时,张艺谋专程到《智取威虎山》剧组向徐克请教特效和新的摄影技术。

他的导演履历上写着“勤奋”两个字。

《红高粱》、《有话好好说》、《英雄》、《金陵十三钗》、《悬崖之上》都是不同类型的电影。

张艺谋为什么能拍这么多不同类型的电影,已是古稀之年还不退休颐养天年,以他的成就完全可以被捧成神。

因为他爱电影,不想离开电影,因为他从不打无准备之仗,看似每次都抓住了机会,其实每次都做了万足的准备。

关于他“国师”的赞誉,杨澜曾在采访中问他如何看待大家叫他“国师”?

他回答道:“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工人,抓住了机遇,是时代给了我机会,我从不认为我自己有多么牛,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电影导演。”

面对“机会”张艺谋有着自己的理解:

“你没有办法辨别什么是机会,没有人能长一双慧眼,看到机会的来临,你只能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往往是准备之后你做了临时性的选择、不知深浅的决定。

正是这些准备,让你的各种选择和决定改变了命运。等你若干年回过头看,你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次抓住的就是机会。”

张艺谋的“那次”是《红高粱》,是《有话好好说》,是《一个都不能少》,是《英雄》,是《张艺谋的2008》。

《红高粱》是张艺谋对那些说他只会拍陋习的人的强劲打击。

《红高粱》中有对色彩的传神运用,通过红色这个渐变色传达电影的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是暗色的红,代表的是九儿悲惨的命运;第二阶段是正红的红,代表的是火红的日子,第三阶段是深色的红,代表的是仇恨。

片尾一幕,镜头转向太阳,画面由黑到血红,而后整个画面都成了红色,有怒火烧不尽,悲伤永不完的意思。

后来这个绝妙的“片尾一幕”,被主演余占鳌用到了自己的电影《鬼子来了》当中,同样放在结束时。

《有话好好说》是张艺谋对那些说他不会讲故事的人的有力回击。

《有话好好说》的故事诙谐有趣,荒诞不失正经、幽默不失黑色,叙事逻辑跳跃却处处严丝合缝。

张艺谋用哭笑不得、强颜欢笑、啼笑皆非、拔刀相向诠释冷笑、陪笑、苦笑和嘲笑,让现实把知识分子逼疯,又让人性和法制救赎小流氓和知识分子。

《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对那些说他只靠拍落后获奖的人的重拳出击。

这部片子原本报名的是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但由于在选片的过程中,有相关人士认为该片是在为中国政府做宣传。

于是在主竞赛入围名单公布前几天,张艺谋宣布撤回该片,并向戛纳国际电影节发表了公开信,表达自己的抗议。

随后张艺谋将此片拿到威尼斯电影节上参赛,一举拿下金狮奖,打脸了戛纳,也给了恶意抹黑者一记响亮的耳光。

《英雄》是张艺谋对那些说他放弃艺术的人的致命一击。

2002年《英雄》的出现使华语电影发生了巨变,这一年,华语电影由小变大,从之前的曲高和寡变成了有钱赚、有饭吃,盘活了商业片与文艺片。

两年后,该片在北美上映,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名,这是华语电影首次被《时代》杂志评选为第一名。

《张艺谋的2008》是张艺谋对那些说他被招安的人的漂亮转身。

张艺谋根本不需要解释许多,看完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就会发现为什么奥运策划组那么多大佬都成了张艺谋的迷弟和迷妹。

张艺谋和中国其他导演的区别就好像梵高和毕加索的区别,无法控制个人风格的人可能是最好的天才,但是能融入大众和体制的人才是真正普遍认同的大师。

如果你以前对张艺谋有些许的质疑和批判的话,看过《张艺谋的2008》,就变成五体投地的仰慕。

张艺谋是一匹“志在千里,壮心不已”的老马。

有人说他“黔驴技穷”,有人说他“廉颇老矣”,可看过张艺谋的电影便知道,我们问不出“尚能饭否”。

编辑于 2021-11-21 18:31

张艺谋是一位被低估了的艺术家。

他作为电影导演,就艺术水准自不必说,电影及他个人的荣誉都在那儿摆着呢;商业上,他也是大陆大制作商业电影的开拓者和探索者,为大陆电影工业的进步贡献良多。就成就而言,可执华语电影牛耳。正因如此,他作为电影导演的成就在国内被贬低了,许多人习惯性地拿他同好莱坞的顶级导演来比较,批评他电影中的失败,却忽略了过他身处的电影产业是个什么样的结构。

张艺谋还是位卓越的剧场导演和优秀的装置艺术家,我认为研究当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的艺术史学者,应该给予他一定的笔墨。歌舞剧就不说了,奥运会、国庆晚会,张艺谋都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掌控力和平衡能力。尤其是2019年的国庆联欢晚会,如果我们不带意识形态的眼光,单纯当成一场装置艺术、甚至行为艺术表演来看,绝对独一无二。

另外,张艺谋还是大陆第一位在A类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影帝的男演员。

编辑于 2021-05-06 12:06
数年前徐克纳闷的问题,张艺谋肯定地给出回答,国师看得准
2 万播放 · 27 赞同

还能坚持到现在,还能继续保持产出,这就是张艺谋。 我们看下这段,就可以看得出人对一件事情的热爱程度,他抓住所有机会去探索、学习,而且还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他和人交往是没有架子的,亲和力超强,还有准确的对电影行业的判断。 数年前徐克纳闷的问题,张艺谋肯定地给出回答,国师看得准 也是偶尔翻到、感觉很有意思。 徐克纳闷的是高帧数的有必要搞吗,他是没想明白。 而张艺谋回答干脆利落,必须有必要,高清必然是趋势,还说到大银幕和电视的最终区别就在这里,视觉盛宴。 怎么样,这个判断准确吧,注意时间点这是大概2014年。 回想张艺谋电影里的那些绝美、震撼的画面,再配合他当时的观点,绝配。 这里面主要是3D的一些专业问题,看得出来那时张艺谋去探班就是学技术去了,各种关于3D的讨论,因为此时徐克拍的就是3D,不管团队的组成还是专业人士都很到位。 张艺谋大概是很晚去的,两人唠嗑到半夜才散场。 还有一个叫人佩服的事实,第五代导演,还能保持如此高产的也就是张艺谋了。

编辑于 2021-09-09 02:09· 1.6 万次播放

都不用讨论国师的作品,光是他的存在本身对艺术工作者们都是一种激励。


过往无数例子都说明,艺术家艺术生命有限,强如周星驰,到了五十来岁也后继乏力。但国师不光艺术生命出奇地长,每个阶段的风格还都不一样。这个春节的《狙击手》和冬奥开幕式,身体力行地证明了只要不断学习、不断突破,70多岁了也照样能推陈出新,并且还能做到商业和艺术的兼顾。


这种人即便在好莱坞也是不多的。当代导演中,私以为只有斯皮尔伯格、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雷德利·斯科特、科恩兄弟几个能够和国师对标,就连马丁·斯科塞斯和乔治·卢卡斯都差点意思。前者虽然艺术生命够长了,但一直拍黑帮和边缘人,选题和手法上都没有大的突破;后者更不用提了,一个星球大战吃了一辈子,本质更像个商人而不是导演。


当然年龄和国师差不多的还有个詹姆斯·卡梅隆,这个就取决于《阿凡达2》拍得怎么样了。


过去这些年,国内文娱圈实在浮躁得很,估计都受张爱玲那句「出名要趁早」荼毒太深。然后韩寒、郭敬明、蒋方舟几个案例又无意中证明了这句话,搞得躁上加躁,都想一鼓作气暴得大名,而不是像《实践论》中概括的那般,通过一个个项目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加强认知。但不管外界怎么晃怎么躁,国师都像根定海神针一样长长久久扎在地上,真的是了不起。

编辑于 2022-02-20 13:53

说说【张艺谋和他早期的“西安圈子”】

在张艺谋导演生涯早期阶段,有个地方始终与他的创作息息相关——那就是陕西西安。

众所周知,张艺谋老家是西安,这里有中国西北部最重要的电影中心西安电影制片厂。

张艺谋从开始执导电影,就和几个西安同乡长期合作,形成了一个“西安创作圈子”。

张艺谋1950年出生在西安,1968年至1971年在农村上山下乡,后在陕西咸阳国棉八厂当了7年工人。

1978年恢复高考后,中国唯一一所电影高等学府北京电影学院也恢复招生,西安是其中一个招生城市。

热爱影像的张艺谋自然报了名,但因为超龄几经周折后才被破格录取,和他同班的同学有好几位西安老乡。

比如著名摄影师、导演顾长卫和侯咏,后来和张艺谋都合作过多部影片。

如果把张艺谋在《英雄》之前11部作品的主创统计出来,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张艺谋早期电影创作团队中有一大半都是西安人,而且大都和西安电影制片厂有关。

张艺谋早期作品主创团队(标黄为西安人)
张艺谋和顾长卫、巩俐

1. 顾长卫、顾长宁兄弟

最早和张艺谋合作的西安老乡就包括顾长卫、顾长宁这对堂兄弟,两人一个是电影摄影,一个是电影录音。

顾长宁1950年出生,和张艺谋同岁,是顾长卫的堂兄,早在七十年代就在西安电影制片厂录音车间工作。

八十年代顾长宁也曾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进修,而他的堂弟顾长卫则在1978年和张艺谋一起进入北影摄影系学习。

《红高粱》职员表

在张艺谋处女作《红高粱》的职员表中可以看到,这部电影就请了这对堂兄弟分别负责声音和影像。

可以说《红高粱》中那些极具风格化的视听语言,以及对中国电影美学的贡献,这两兄弟功不可没。

后来,张艺谋又和这两位老乡合作尝试了商业片《代号美洲豹》,但以失败告终。

顾长卫又担任了张艺谋第三部作品《菊豆》的摄影。

不过顾长卫的传奇才刚刚开始,同样是同学的陈凯歌找他掌镜,拍出了华语电影的巅峰《霸王别姬》。

而当初还是《红高粱》主演的姜文,自己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找了顾长卫合作。

西安人顾长卫

在第五代中国电影人中,西安人顾长卫是幕后创作不容忽视的一位重要艺术家。

2. 赵季平

张艺谋的西安人圈子中第二位值得一提的就是音乐家赵季平。

提起赵季平,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就是他给众多影视剧做的配乐,比如98版央视《水浒传》的音乐,仿佛刻在中国人的DNA里。

虽然赵季平是甘肃人,但他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后一直在西安工作,担任过陕西省歌舞剧院院长、陕西省文联主席等职。

张艺谋和赵季平(右)

赵季平为张艺谋早期作品《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和《活着》创作过配乐,这些作品都是张艺谋的艺术巅峰,而赵季平的音乐也都成为经典。

尤其是赵季平擅长吸收陕西民间音乐的元素,和张艺谋早期电影表现中国乡土面貌的题材很契合。

张艺谋评价赵季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的历史,不能不谈赵季平。他代表了这一阶段的电影音乐,他是这一时期的里程碑和巨匠。”

3. 曹久平

曹久平可以说是和张艺谋合作最久、最密切的西安老乡之一。

从1989年的《代号美洲豹》到2000年的《幸福时光》,长达十多年张艺谋从未更换过美术指导曹久平。

其实在张艺谋的处女作《红高粱》中,曹久平也是副美术,也就是说张艺谋在转型拍商业大片之前搭档最久的就是曹久平。

电影美术曹久平

电影美术是为影片造型进行设计和制作的美术创作,分为环境造型和人物造型,简单来说就是影片中的服、化、道,以及置景等。

影片制作中的化妆、服装、置景、道具、美术、字幕等等这些视觉方面的工作,都是总美术指导来把控。

所以,我们看到张艺谋早期经典作品的高级审美,是他和曹久平共同创作的,融合了这两个西安人的审美趣味。

4. 杜媛

在张艺谋早期电影创作中,还有一位重要的后期大咖,她就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一级剪辑师杜媛。

杜媛既和张艺谋是同乡,也是1978年同一届进入北影的同学,还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同事。

她和张艺谋合作长达二十多年之久,被誉为张艺谋的“金剪刀”。

剪辑师杜媛

在电影艺术理论中,剪辑被看作是电影制作过程中的“二次创作”或“重新创作”。

在好莱坞,导演拿不到最终剪辑权的案例比比皆是,因为前期拍摄的素材在最终剪辑手中可能会完全变样。

而且在电影历史上,直到出现了所谓“蒙太奇”(艺术意义上的剪辑),才将电影与其他艺术种类区分开来,可见剪辑对一部影片的重要性。

我们看到张艺谋的众多电影,最后都经过杜媛的剪辑二次创作。

5. 侯咏

和张艺谋同一届摄影系的同学中,还有一个西安人侯咏,为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和《幸福时光》担当了摄影指导。

下图这张北影78级摄影系合影中都是大咖,有张艺谋、侯咏、顾长卫、吕乐、穆德远、张黎等人,你能认出来吗?

侯咏在1982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峨眉电影制片厂工作,毕业之前和张艺谋、吕乐一起给导演系同学田壮壮当过摄影师。

后来侯咏又和田壮壮合作过多次,一段时期内是他的御用摄影师。

在拍摄《一个都不能少》时,张艺谋找来侯咏这位老同学和西安老乡,完成了这部像纪录片的电影。

之后二人又合作了章子怡的成名作《我的父亲母亲》,侯咏和张艺谋又把这个乡村故事拍的像油画。

早期张艺谋在奠定自己地位阶段,集结了很多西安籍或在西安工作的艺术家。

这些西安籍或在西安工作的艺术家都有着国家级甚至是世界级的水准,共同创作了多部中国影史经典。

-END-

更多干货影评:

发布于 2022-12-31 13:27

多年以后,当我们评价张艺谋,会有这样的关键词:导演、第五代,摄影师、影帝,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


还有一个词容易被忽略,那就是求生欲。





2018年,《影》公映,片中的“影子”杀掉主人,成为新的主人。


影子还有另外一个打法,就是逃走。


然而,他知道将来也不安分,会被无休止的追杀,是求生欲让他杀掉主人,取而代之。


权力,将影子异化成另外一个人。


《影》可谓张艺谋的灵魂画像,他表明权力对个体生命的异化。为了活着,不对抗,甚至可以接纳权力的塑造。


这一点,也是张艺谋的宿命。


他的前半生,从咸阳国棉八厂工人到扬名国外的大导演,表面是一场不动声色的打怪升级,里子却是充满不安的冒险求生。


他的生命中,有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不可言说的B面。他在一个特定的年代茁壮成长,也被年代塑造。


1.做个有用的工具


1978年,张艺谋终于从咸阳来到北京电影学院,成为78届摄影系的学生。


那一年,他28岁,比最高入学年龄多6岁,比应届同学大十岁。


同学们因此叫他老谋子。


成为老谋子,并不容易。


他用一本摄影集盘活了自己。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只上到初二的张艺谋,靠文化课考大学,肯定没戏。





有人指点张艺谋用摄影集自荐入学。


张艺谋不信,这样也可以?


那人说,文化部部长是黄镇,画家,懂美术,见到你的摄影作品,没准就心生爱才之心,破格录取。


有了鼓励,张艺谋精心挑好自己的代表作,做成相册。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让黄镇看到。


张艺谋找到两条路。


第一条是母亲线。


张母是皮肤科大夫,有同学在北京的医院工作,经常接触到高干,也许能找到黄镇。


事实证明,这条线废了。


第二条线是女友肖华。


肖华的姐夫是王涤寰,在北京书画圈认识白雪石,而白雪石认识华君武。


华君武把照片给了黄镇。


黄镇看到后,说“很有水平”,告知北京电影学院的领导,一定要录取张艺谋,并且发话“收也得收,不收也得收”。





这种强硬态度,让张艺谋顺利成为北电学生。


对此,肖华悲喜交加。喜的是,张艺谋有个光明的未来。悲的是,他和张艺谋之间恐怕没未来。


张艺谋为了打消肖华的心结,果断领了证,结了婚。


此举为肖华成为张艺谋前妻埋下了铺垫。





在进入北电之前,张艺谋想要做个工人。他一身才华,也是生活所逼,想要享受正常工人应有的地位。


家庭出身,一度成为他最难堪的标志。


国棉八厂一旦停电,车间就组织学习。学习对象有要求“党团员和要求入团的积极分子可以留下来,其他的可以走了”。

整个车间有800多人,只有张艺谋走了。

后来,领导也不废话,直接说“张艺谋可以走了”。

再后来,只要说组织学习,张艺谋没有等人喊他,就主动离开。


张艺谋明白,必须做个有用的人。


他发现工厂需要绘画人才,于是他学绘画。


《张艺谋的作业》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大字报、大专栏、黑板报,蜡笔写的美术字都会弄,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学这些特别快,是因为恐惧”。


他怕出身不好,不被组织接纳。


写大字报,他可以拿着拖把用颜料写出超大标语,打倒某某某。


画伟人像,是他的拿手绝活,画的比别人更大,更红,更鲜艳。


从绘画到摄影,都是张艺谋主动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是他强烈求生欲的表现。


这种求生欲太容易变成本能,并且一生都无法摆脱。


比如说,张艺谋涉嫌举报贾樟柯。


1999年,贾樟柯被约谈。此时在《贾想》中有详细描述。


我阅后恨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待自己稳住情绪,才看到小报告后的署名:xx。xx正是刚才那位五代大师的文学策划……


老赵拿一文件宣判:从今天起,停止贾樟柯拍摄影视剧的权利。我和他都沉默,老赵把告密信从桌子上拿起,重重地墩了墩,叹道:我们也不想处理你,可是你的同行,你的前辈,人家告你啊。

《贾想》1996-2008


举报人特征:第五代某大师,文学策划的姓名是两个字。


1999年,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大师范儿导演,也就只有两位,张艺谋和陈凯歌。


陈凯歌排除嫌疑,因为他没有文学策划。


而张艺谋当时的文学策划是王斌,符合姓名两个字的特征。





如果推测属实,确实会让人寒心。


那说明,他被那个讲家庭出身的环境驯化了。


2.忍耐,就能活着


年龄最大,被称为“老谋子”。但是他人老心不老,非常善于学习。

1979年4月,北电78届摄影系在北海公园举办“四月影会”,这次摄影展让张艺谋震惊了。

原来照片还可以这样拍,这辈子恐怕都追不上人家了。

自暴自弃是不可能的,张艺谋开始训练自己对生活细节的捕捉,练一身抓拍的功夫。

“四月影会”也让张艺谋的摄影意识更加先锋。

在1980年 ,他拍摄一组7幅的作品《啊!这一代青年》,大胆先锋的摄影风格,标志着一个摄影天才的诞生。





张艺谋并没没有励志成为摄影师,因为他发现摄影师的艺术生命短,导演却能干一辈子。


他做导演的第一部成名作是《红高粱》,国际扬名,在国内却遭到批评 ,说他乳滑。


《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被禁过(后被解禁),他不说话,拍新的电影。


《活着》至今没有公映,他甚至都不能像巩俐葛优一样去参加戛纳。


忍耐,早已成为他的本能。


《一秒钟》在柏林电影节因技术原因取消评选,张艺谋依旧不说话,马不停蹄拍出了《坚如磐石》。





这种沉默忍耐的本能,不仅体现在电影方面,感情也是如此。


他和巩俐分手一度是悬案。





张艺谋的文学策划周晓枫写过《宿命:张艺谋的孤独》,披露两人分手的原因是张伟平夫妇。

张艺谋和巩俐有轻微裂痕,张伟平夫妇见缝插针。开始爆料巩俐移情别恋。

书中写到,


“张伟平夫妇表面安慰张艺谋,继续每天以劲曝揭发为主,在张艺谋面前没说巩俐好话,捏造各种谎言。巩俐渐渐被说成早就心有所属,背着张艺谋暗度陈仓,描述历历在目的场景,且向张艺谋宣称,都会亲眼所见”。


即便这样,张艺谋依旧忍耐,不找巩俐搞清是非曲直,两人八年的感情走到尽头。


两人分手后,合作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满城尽带黄金甲》。





巩俐在签订合作协议时,有一条是“整个拍摄和宣传过程中拒与张伟平夫妇见面”。


2012年,张艺谋与张伟平分手,张伟平痛斥张艺谋背信弃义。张艺谋依旧沉默忍耐。


尽管已经是掌握话语权的大导演了,他依旧不会做抗争的勇士。


他的生活观就是忍耐。


忍耐,能活着。


3.权力的囚笼


张艺谋今年已经69岁了,拍了大半辈子电影,他最钟爱的主题还是权力的囚笼。


这个囚笼控制着每个人的命运。


有的囚笼是实体空间,比如《菊豆》中杨家大染坊,





《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陈家大院,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皇城,





有的是抽象空间,比如《十面埋伏》中的卧底局,





《秋菊打官司》里的传统情理法与现代法治,





《归来》中有双看不见的手,在操纵所有人的命运,





《影》中的替身局。





他受过权力倾轧的滋味,求生欲让他选择如何生存下去,而不是打破囚笼。


无论是《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满城尽带黄金甲》《影》,这些在权力的囚笼中无所适从的人,都在积极找到适者生存的方法。


他们不会质疑囚笼的不合理,而是让自己适应环境。





张艺谋对于权力的驯服姿态,让他无法成为一个思想斗士(他也意识到自己的短板,所以在新千年后极力追求画面和形式)。


他用商业价值证明了自己,但也饱受批评。


对于这种批评,张艺谋始终沉默。


《影》中那个因为出身被倾轧,给别人做替身,被捅刀子依旧沉默忍的男人,


他像极了张艺谋。

发布于 2021-05-06 11:26

说来惭愧,我第一次知道张艺谋,是在江苏综艺电视(那时候还叫江苏有线)《非常周末》知道的,因为一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

后来有看《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满城尽带黄金甲》,再后来是奥运开闭幕式,再后来是《归来》和《一秒钟》。

他有污点,比如超生,都被媒体搞成最大的八卦了。

大家都知道他是导演,但他其实也是演员,《老井》里边那演技,拿过国际电影节大奖,级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前无古人的那种。至于他是怎么走上演艺这条路的,在电影《一秒钟》的最后有一点暗示,他是通过恢复高考后第一轮考上的。

发布于 2021-05-06 10:36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张艺谋。

他是举世无双的双奥导演,但他,正走在刀尖上,这恐怕是局外人难以感知的……

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前夕,负责开闭幕式的总导演张艺谋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开幕式他搞砸了,全中国人都在骂他,走到街上还会碰到用板砖砸他的人;

结果他被人用板砖砸伤了,去医院缝针,医院的医生一看他是张艺谋,又拿针管给他狠狠扎了两针……
这是一个反映焦虑的梦。在十几亿人民翘首以盼盛事逼近的日子里,只有张艺谋,在感受“最终审判”即将接近的煎熬。

然而,醒着的时候,张艺谋还是你最常看到神采飞扬的样子,他自嘲:如果奥运会的开幕式搞砸了,那就是我在全世界面前丢了一次人,只好去流亡了。

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里有一幕,张艺谋在开幕式的前一天的深夜,眉头紧锁地坐在无人的办公室,反复在心中核对第二天要注意的细节。

因为压力,他脸上本就像兵马俑一样的表情,显得更凝重了。那一刻他显得很孤独。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人们通常用这句话事不关己地嘲弄位高者的矫情,

那个被皇冠加持的人,也因此成了那个不能够诉说的“王者”,这亦是一种承担……

01

刚好就是张艺谋

来看近二十年张艺谋所执导的大场面: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

建党一百周年联欢会

2022年背景奥运会开闭幕式,

雅典奥运北京8分钟,

平昌奥运背景8分钟,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

16年杭州G峰会开幕式

……

雄霸了几乎所有重大官方盛会的开闭幕式,张艺谋开始被大家称为“国师”,而他也开玩笑说自己是“导演中的国家队”。

以上重大项目背后都要投入巨量的精力和时间,然而,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二十多年里他的电影作品也没有断过。而且几乎每一部都不重复自我,要么在探索新的类型,要么在技术上做尝试,要么在资本运作上寻找新的突破。

这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他的艺术水平官方盖戳,第二,他的精力超级旺盛,持续产出高水平作品能力非常高。

同一年代的著名导演里还有陈凯歌、李安、姜文等,他们都有不错的口碑和艺术造诣,也有80、90后的新锐导演,凭良心说,并不是没有出类拔萃能够操办大场面的人物,但为什么所有这些机会最后都落在了张艺谋的身上,而别人竟然没有分走一杯羹?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张艺谋的独一无二到底在哪里?

也许答案在于他和国人的“信任感”是绑定在一起的,大场面的国家叙事,只有交给他——最放心!

今天的中国导演里,张艺谋代表最大公约数的信任感。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如果我们去探究这个特殊的“信任感”来自何方,就会成为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据说,一开始08年奥运的开闭幕式总导演内定了张艺谋,然而张艺谋导演的雅典8分钟受到了国内艺术界一致的否定,认为他在那8分钟里堆砌了一堆红绸子、红灯笼、舞龙舞狮这种中国符号,完全不能表达现代中国。

所以奥组委只好推翻了原来内定张艺谋的想法,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征集开闭幕式总导演。

这件事对张艺谋来说其实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如果是别人可能不会再来竞选了。然而张艺谋来了,不仅来了,还扎扎实实做了功课。

陈凯歌豪放地用一首诗来陈述方案,李安用了西方视角来介绍中国文化,虽都各有千秋,然而都因为方案难以落地而被否了。

而张艺谋,据说带来了3车资料,不仅带来了可马上执行的方案,而且甚至连备选方案都一起放在了奥组委评委的面前。

选来选去,总导演的人选还是落在张艺谋身上。

这个“胜出”的故事,你看出了张艺谋是怎样的人吗?

他有一种让人敢于交付和承担的能力。作为全中国14亿人民的乙方,作为国际奥组委的乙方,作为中国政府的乙方,他能把所有的执行和细节以超级完备的状态,预先就不计投入地呈现,这起码表达了他的忠诚,他的信念和投入的决心。这个能力才是别的导演没有的;

而且,客观上,当时张艺谋已经导演了多部大场面的电影,他在中国是工业化实现水准最高的,可执行能力最强、视觉符号审美最突出的导演。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

因而最终这个总导演的聘书还是到了他的手里。

除了这些客观的理由,我们还可以继续玩味一下张艺谋,李安,陈凯歌这几个人的精神内核,从中也可以看到为什么非得是张艺谋。

奥运会上的“中国故事”要怎么讲,是开幕式导演最重要的核心创意,这个创意传达的不仅是对中国灿烂文化的理解,外国人好满足,东方元素都充满了神秘元素;然而,开幕式最重要的是还必须符合当时国民情绪和官方情绪,毕竟要面对的是整个国家的民众。

这个中国故事,既不能讲得“个人化”,又不能讲得“精英化”,它还得隐隐有一种百年盛事的情绪张力,我们当时非常渴望在奥运会上塑造中国的大国形象,让世界见证中国的快速发展。

而还有谁比张艺谋更懂当时全中国从上到下的这种微妙的情绪?

陈凯歌和李安这两个同样优秀的导演,一个是书香门第的贵公子,一个是生在台湾、常年旅居美国的华人, “中国故事”的情感体验,那只能是张艺谋体会最深刻。

张艺谋出生在50年代的中国,他完整经历了中国落后的历史时期,政治转型,改革开放的过程;他从普普通通上山下乡的青年,到国际大导演,他本人的奋斗史跟随着中国发展的进步;

而张艺谋作为“中国梦”的真正实现者,他身上还有一股他们都没有的“破土而出”的信念感——这个当年是个为了学摄影,可以去卖血买第一个相机、敢于孤注一掷寻找人生出路的下乡青年,有符合时代精神的底色。

果然,在得到执导奥运这个聘书之后,张艺谋在整个开闭幕式执导的过程中,把这种执着的信念感发挥到了极致。

02

他是一个巨大的容器,极致能扛事

张艺谋厉害就厉害在面面俱到。

拍片,他让投资人赚到钱,导演大场面,他让领导放心,民众放心。

在艺术上比他高的,不如他能抗压,能抗压的又不如他能钻研,在同时理解官方、民众、商业、艺术、科技上比他厉害的导演——目前还没有。

他有多能抗压?身边的人没有不服的。

在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里有一段我印象深刻。

2008年奥运开闭幕式的创意设计阶段终于定下来,导演组都松了一口气,这意味着开闭幕式终于可以正式进入排练阶段,而不用再辗转反侧,灯尽油枯地搞创意了。

纪录片里说“如果是国外的导演组,此时已经可以开始喝咖啡,只等着节目排练后,做最后的验收和微调了。”

然而,中国导演张艺谋,此时反而却进入了最难的阶段,因为更多非创意的事在向他涌来:

设备购买预算没有及时审批下来,供应商不肯开工,时间又紧,下面的工作人员协调不了,只能带着供应商来找张艺谋,直到看到张艺谋的脸,刷了他的面子,供应商才答应可以先开工,等后续款项来了再支付另一部分钱;

除了赔上自己的“老脸”和信誉之外,张艺谋还得管情绪,小演员没地方洗澡,得去协调地方让他们吃饱,睡好;

倒计时击缶的乐器研发,造型和声音做了几十版,每次都要他拍板,舞美设计每个色彩都要他仔细修改,开幕式创意中重中之重的画轴,技术上太难,经历无数次调试,LED总是黑屏,张艺谋需要一遍遍施压,跟上级协调维修人员,要听厂商哭诉困难;

甚至,工作人员出入奥组委的出入证,报效都需要他来签字,纪录片里说他每天签字要签几百个;

总之太难了。

据说张艺谋长期只能睡三个小时,吃一顿饭,只要睁着眼睛都在处理各种问题,全年除了大年初一,不会休息一天。

换一个人早就崩溃了。然而张艺谋就像一个机器猫的口袋什么都能装,所有问题到了这里都“遁入空门”,没有人看到他情绪失控过,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据说第一次向领导汇报开幕式创意的时候,整个方案都被否了,当时导演组弥漫着沮丧沉重的氛围,大家一致觉得方案本身很好,只是汇报方式有问题,于是主张找领导再汇报一次,想要寻求翻案。

只有张艺谋是第一时间接受领导全盘否定,他不去狡辩、不抱怨任何,只说“你们要知道,领导不是故意找我们麻烦的,他们的本意不是来为难我们,要把他们当成是第一批观众。”

这并不容易,作为乙方,自己心血白流了,抱怨一下“甲方”不专业是常事,但他可以说重来就重来,谦虚或是隐忍到了非人的地步。

有人打趣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只要看看开闭幕式筹备工作里的张艺谋就知道。

对上是甘为孺子牛,对下他是体贴周到的,张艺谋整个执导中最重要的工作,竟然是安慰天使和人形纪念牌。

2008年开幕式光演员就是上万,因为有复杂难操作的道具,排练异常辛苦。每次张艺谋去看排练,都例行发表演讲,最重要是鼓舞士气,安抚情绪。他说,做完奥运会我一个害怕演讲的人,最后都变成演讲家了。

而他更常做的事是排练检查工作之余,跟各方人士签名,合影,想象一下顶着压力和睡眠不足,有耐心地当一个微笑的人形纪念牌,有时候是演员,有时候是合作方,有时候是领导……身旁合影的人换了一波又一波,他微笑着站在那里一直等,有时候还主动招呼演员们都过来,他说,他们一生只有一次奥运,应该给他们留个纪念。

他习惯满足所有人,尽己所能。

03

艺术:精神上的极限运动

如果说,攀岩、跳伞这样的运动是身体上的极限运动,那么,创意,就是精神上的极限运动。

每一次进行创意,都是把自己抛入巨大的黑暗,绝地逢生的过程,那是一道精神上的窄门,非把自己挤压到生死边缘而不可得那种偶然相遇的灵感。

一个一生从事精神创意工作的人,旁观者看起来有点像自虐,否定,寻找,在别人觉得差不多的时候,又推翻再造。宛如蹦极一样,出生入死很多回,最后再抓住一个抓手往上爬。

而如果是带着整个团队去做创意,这个精神上的极限创意者就会拖死其他正常,、根本不想“自虐”的正常人。

由于张艺谋在开幕式表演中不断修改创意,真是让下面的人苦不堪言。

日本来的服装设计师都被张艺谋改到怀疑人生了,脸青绿着送进了医院,而且还不敢跟张艺谋说,只对副导演张继刚发出了灵魂质问“我在这里不被看好。是吗?”“吓得”张继刚立即告诉她,其实每个人都被改疯了,这是总导演的正常操作,你没有问题。

由于击缶的动作改了好几个月都没有定下来,然而2008名战士已经集结在大兴的训练场展开了艰苦的训练,每天都非常辛苦,然而动作一改再改,再不确定战士的士气都将大受影响。负责这个节目的编导感到实在受不了了,认为自己没办法打到导演的要求,真的写下了辞职报告。

负责太极那一篇章的编导也被改到怀疑人生,哭到不能自已,遭遇了职业生涯最大的心理崩溃。

服装工作室主任最忙的时候一个星期没上床睡过觉,不敢睡,就怕接到导演电话又要改。他说有三年中,全在干活,那三年没其他的记忆,想不起来个人的生活里有什么事。

张艺谋“推倒重来”已经在奥运会的创意工作中创了记录,上下已经受不了了。

终于他们集体把张艺谋告到了领导那,上级领导亲自打电话来督促他,如果不是特别需要,尽量不要再改了。那时候离开幕式只有倒计时一年,通常别的奥运会开幕式这时候已经进入了排练和细节调整的阶段,然而我们连创意设计阶段都没有完成,而大家已经疲乏得不行了。

正因为张艺谋就是一个要把自己榨干的主,那他下面的人绝对是天天在压榨机里生活,而沉醉在创意兴奋中的他,甚至都体验不到别人被他那种“自虐”拖垮了。

《宿命:孤独的张艺谋》中这样说张艺谋:

“他执着到匪夷所思,想起张艺谋《老井》中的忘我演出,他不仅要在后院凿出的井里出水,还想出煤、出石油、出黄金。因为这种不惜血本的开凿方式,使他能用原始工具挖掘到别人不曾设想的深度。然而,如果运气不佳,头破血流、不计后果的深入手段,也容易发生令人无法自救的矿难。“
张艺谋强迫我们想情节,想主意,想招儿,但这绝非易事,因为张艺谋常常先给自己设死局,然后希望大家想法儿从窄缝里的一线生机里挤出去,得见豁然洞天。正因窄门如此狭小,阻隔了多数人,使得兀自闯入的幸运儿得享桃花源之妙——而这种幸运不常光临,我们多是被卡在窄门上,进退不得,呼吸困难,虽生犹死。那种时候,我真恨张艺谋为什么要把编剧和我逼上绝路,他为什么这么喜欢自我较量和玩命?张艺谋的口号是:“我们不仅要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地,还要揪着自己的头发跳高。”

张艺谋自己一直信奉谢晋导演说的一句话,“导演手里掬着一捧水,如果道具漏一点,服装漏一点,每个环节漏一点,最后这个水就不剩了,创意有十分,执行下去最后只剩了六七分,还过得去,然而如果创意本来就只有六七分,执行下去只剩下了两三分那就不及格了。”

正是信奉着创意部分要打一百分甚至一百二十分的原则,张艺谋也承受着巨大的人际压力,每次他从自己的创意极限运动里抬起头看看周边的人,那些苦不堪言的委屈和愤怒都回到了他自己的身上。

假如不是团队知道他没有私心,假如不是事后他们看到开幕式的巨大成功,只要跟张艺谋合作一次,他应该再也找不到供他折磨的合作伙伴了。

导演组的陈丹青曾说你要是把真人活字印刷做出来了我在地上爬;

副导演张继刚说,你执意倒计时不用鼓开场,也不用一切以前用过的中国符号,明明是一朝被蛇咬,被骂多了,刻意排斥中国传统文化,你太个人感情用事了。

结果陈丹青没有爬,而张艺谋却偏执地因为放弃用鼓,而创造出了“倒计时击缶”,震撼了全世界。

在成品出来后,团队只好还是集体服气了。之前的“折磨”也就算了。

有工作人员这样描述他眼中的张艺谋,他有非常明确的艺术追求,他见识过,所以他知道什么东西肯定不好,在这一点上他从不妥协。

我想这也是团队安全感的来源,有一个方向感明确的船长,就让创意的折磨注定是有意义的,那么所有人耐受性也会跟着船长一起水涨船高。

在《徒手攀岩》这部纪录片中,记录了有机构测试了常年徒手攀岩者的大脑杏仁核,发现他对危险根本——不敏感,在普通人感到紧张窒息的高空悬崖上,他脑中的反应是一片平静。换句话说,他的杏仁核感到紧张的阈值很高,一般的情况下他都不紧张。

这正是他多年从事徒手攀岩多年的原因,当然也是结果。

类比一下,常年从事精神创意的人,也是一种极限运动。脑子里恐怕也会有类似结构,兴奋的阈值已经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向着自己的极限处再挖掘,去感知灵魂深处的召唤,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才能感受生理和心理在一瞬间的双重突破,感到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创造者。

精神极限运动的归属感,是找到那种灵魂的火光并紧紧抓住了它的瞬间,他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给他的回报,有了精神庇护和安宁。

当张艺谋把自己的名字“张怡谋”,改成“张艺谋”的那一刻也就决定了,艺谋艺谋,只为了艺术而谋,为艺术极限而奉献全部人生,这是他在某个瞬间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清晰的感知。

04

张艺谋的极限人格

有好事者曾给张艺谋做过一个心理测试,把他的名字隐去了,只让测试者看他的测试结果。结果看了他的测试结果后,测试者断定这是一个名人的答卷。

他说,从未见过一个人可以活得非常拧巴,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像他一样有高价值感,完美主义,然而却又是低成就感的。“这样的他过得很不容易,虽然成就非凡。”

张艺谋整个导演生涯都是在不断创新,接最有挑战的活儿,把自己逼到绝路,又绝处逢生。他总是去做先行者,探路者,从不满足于重复自己。

这个精神上的“偏执”让他走在入刀尖舔蜜的精神亢奋中。

他是有个人世界的,这个世界的“精神鸦片”就是创意的边界,每次走到边界,他就感到了强烈的存在感。

我猜他某种程度上是喜欢“死亡”的,因为只有绝处才能逢生,也才能在危机边缘一次次拯救自己后感到充满了力量。

而也许正是在自己的精神创意的世界里完全投入,极度偏执。他在生活中是另一个极端,就是没有自我,极度隐忍,低调,像极了电影《活着》里的主人公,为了“活着”,像朴实的黄土地,可以承载一切东西:不但工作中,事无巨细琐碎能扛,就连媒体公众对他个人的生活的非议也全盘接受,从不争辩,从与巩俐分手被争议,三胎罚款,与搭档张伟平分道扬镳……他没有一句话,他从不开口说自己的事。

也许是年少受过底层的挫折,他对逆来顺受的时候多,这种“无我”和艺术里的张扬的“自我”是两个极端,好像是刻意反抗生活里他不喜欢的“顺从”,他对艺术中的自己投入了更多极致的追求。

电影中的他越热烈,生活中的他越冷淡,不语。艺术上越大胆,生活中越保守。

这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她的妻子陈婷近日发了一条长微博,“抱怨”他一个七十多的老人,为了冬奥的开闭幕式,忙到完全没有生活。可见家人对此的积怨至深,而做她的伴侣也是一件多么没有存在感的事,只能上网抱怨一下。

然而,这条微博的反应,让人错愕,网友鲜有与陈婷“感同身受”的体验,却只对其中一条信息集体愕然——“张艺谋都七十多了吗?

不像,真不像,在镜头前你几乎意识不到他的老态,公众面前他没有流露过疲态,他吃着药,哑着嗓子,也永远是兴致勃勃的,让人放心的。

张艺谋注定不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他是张艺谋,甘心在公园里养生遛鸟,那时候他就真的老了。

著名影人史航感慨过张艺谋这种人,说他:“唯有在工作中如鱼得水,让张艺谋休假?唉,那就相当于把鱼捆到沙滩椅上,让它晒晒太阳、休息休息一样。”

也许在一个人的天命使然中,工作也不完全是消耗,他同时在得到滋养。创意永动机的精力来源,不是凡俗的家庭温馨,而是超越自己的渴望。一个人能够“得其所”,就是健康的。哪怕他从事的是最内耗的工作。

许知远问张艺谋,如何看待自我实现?他说,我得到了一个导演的身份,并且有一部接一部的电影可拍,可以以导演这个身份职业一天天做下去,那就是我的自我实现。

张艺谋说“我没有一秒钟懈怠过,我尽自己最大努力了。”他用最朴实的话,说了最豪华奢侈的人生观。

本文首发于“武志红”公众号,有删减。

发布于 2022-03-12 20:04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是被神话的人,众多国际影星从他的电影中走出,谋女郎从一定程度上成为出名的绝对保障。

而在另外的方面,张艺谋有时背负很多骂名的人,被骂作品没文化,被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造假,还破坏过计划生育政策。





不过张艺谋从来都是一个不申辩的人,除了埋头于作品创作,张艺谋从来不为私人和家庭的事情做出解释,被误解几乎成为他的常态。张艺谋如今已经70岁,尽管他近些年的作品再也无法创造当年《红高粱》和《活着》的辉煌,但他一直在工作,一直在表达,哪怕再次被误读。

其一,张艺谋是有才的人

年轻时在没有进入电影圈之前,张艺谋的摄影技术就不同一般,对影像非常敏感,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正式学习摄影之后,摄影水平有了更大提升,毕业后掌镜的影片,开创了中国新的摄影美学。而成为导演之后,又呈现出火热的色彩和奔放的表达,无不对当年的中国观众形成冲击。

而后的几十年里,张艺谋拍过古装片,拍过现代片,拍过动作片,拍过生活片,拍过悲情片,拍过喜剧片,几乎每一种电影领域都有所涉及,并成为最早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的中国电影人之一。





尽管这些年张艺谋的电影,很少引发像当红导演宁浩、徐峥作品那样的热议,但张艺谋一直在进行探索,这是非常可贵的。如果张艺谋没有才能,就不可能在这样似乎不属于他的年代,还在奉献作品。

其二,张艺谋是有独到眼光的人

张艺谋不仅对风景和色彩有独到的审美,对演员尤其是女演员也独具慧眼。





不管是最早的巩俐,还是后来的章子怡、倪妮和周冬雨,张艺谋都大胆采用了当时还籍籍无名的她们,电影上这些女演员大放异彩,显现出独特的美。而这些演员,在登上大银幕之前也许并不被周围人看好。








就拿倪妮来说,她被张艺谋选中扮演《金陵十三钗》中的墨玉之后,剧组内不少人就不看好,她们认为倪妮长得过于没有特点,眼睛不大,而且没有系统学过表演,哪能演出墨玉的万种风情。然而,当化妆和服装到位之后,倪妮焕发出不一样的神采,周围人不得不佩服张艺谋老道的眼光。





其三,张艺谋是有短板的人

电影本来就是一个浩大工程,一部电影参与的工作人员成百上千,张艺谋几十年来与各种人打交道,很多时候都是秉承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这种原则下如果遇到好人事情就变得更好,反之就会变差,前些年他与张伟平闹出的大风波,就是一个明证。





张艺谋他们,是被缺失的教育耽误的一代人,他们的业务水平当然非常高,但文化素养并不是像后来的导演们那样系统得来,这肯定会在他们对艺术的探索方面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其四,张艺谋是少见的工作狂

张艺谋尽管已经六七十岁,看上去却永远精力旺盛。只要谈起电影工作,他可以长时间不睡觉,在周围年轻人都开始犯困的时候,他照样侃侃而谈思路清晰。

他常年几乎没有假期,也很少陪妻子孩子,何况很多时候还要对他们做好保密工作。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看来,张艺谋除了大年初一在家里是真休息,一年剩下的时间都可能在工作。平时他经常在夜里十一二点还要坚持回工作室劳动。马不停蹄,是张艺谋的常态。

他甚至可以为此一天只吃一顿饭,经常聊起工作就越战越勇,全然忘了自己肚子饿和别人肚子饿。他周围的人,从来没有见过张艺谋打过一个哈欠。





张艺谋的脑子里几乎只有工作,对他周围的工作人员见面也只是谈工作,对下属几乎从来不关心他们的个人状况和家庭生活,工作几年可能都不知道对方有没有结婚,有没有孩子,这也会让人多少有些不舒服。

期待张艺谋三部新片

张艺谋工作室的人,曾经这样来形容张艺谋——

张艺谋身上融合如此剧烈的矛盾,他的形象既是最可敬,有时又是最可恨的。这个逆来顺受的人,有出色的才能优势,也有显著的性格缺陷;赢得过无比幸运的机遇,也坠入难以脱身的陷阱。他的沉浮,他的明亮与黑暗,他的得意与辛酸……在张艺谋身上所发生的悲剧、喜剧和闹剧,一切不仅属于他的个案,也是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的某种侧证。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非常喜欢张艺谋的《红高粱》、《活着》、《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我的父亲母亲》,接下来还非常期待他的三部新片,《一秒钟》、《悬崖之上》和《坚如磐石》。





对于张艺谋这样一直产出的高水平创作者,我们应该予以尊重。尽管他也有他的短板和不足。

发布于 2020-09-07 12:35

说到张艺谋,一向是一个可以聊很多很久的话题,

抛开娱乐花边新闻不说,从作品履历上,我曾经和我的团队无数次展开过拉锯战式的讨论。

但结论通常只有一个,

五代导演,或者中国解放后至今的电影导演,张艺谋,无人能及其右。


如果非要拿所谓的国外导演来对比张艺谋的话,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或者斯皮尔伯格,

50岁之前的张艺谋,是斯皮尔伯格,突破突破再突破!

50岁之后的张艺谋,是伊斯特伍德,自我自我更自我!


2012年-2016年期间,我曾签约某欠债17亿的影视公司,即张艺谋前东家。期间参与了张艺谋的几部作品,有几件细节上的事儿,让我对这个当时正被葫芦娃事件搅的屡登娱乐头条的话题大师刮目抢看。


跟过张艺谋的人都知道,他在片场有一句口头禅“那我不管!”


《金陵十三钗》前期,在设计演员造型及服装的时候,张叔平就倪妮出场时的旗袍很是挠头,布料材质、颜色等等一系列问题,张艺谋总是那句口头禅“那我不管!”原定计划的最后期限里,张叔平通知张艺谋,“绿旗袍”的样板服装一共做出来了20套,张艺谋到了后在20套绿色旗袍中选走了3套带回筹备组给演员试装。说实话,当时已经从业5年的我来看,20套绿旗袍从绿色色域上的区别来看,真心不大。但就是这最后三套中的一套,最后出现在正片中倪妮登场的那一刻,惊艳。当时我们开过玩笑,如果人眼是500万色的话,那么张艺谋的眼睛应该是1500万色,对于颜色的极致追求,是我对张艺谋的第一个印象。


《归来》,整个片子的拍摄过程可以用小学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来形容。火车站巩俐送别那场戏,原本大家还蛮开心的,可开机不到三秒钟(巩俐带着馒头走过天桥一镜)张艺谋突然脸变颜变色。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巩俐身上,巩俐自己也不清楚哪出了问题。老谋子看了一眼回放,让服装组和一个在画面前景飘过,无焦无脸无停留的群演过来。老谋子指着群演身上的那个年代的蓝色白条纹运动服问现场服装是否看出来问题。服装茫然,张艺谋拽过群演指着服装上的拉链“那个年代拉链头是短的”。无焦无脸无停留的“三无”前景,换做一般观众,可能都不会留意这个角色的滑过。老谋子抛下一句“那我不管,马上换掉。”全组停机等服装。

《归来》这部戏我跟了全程,类似于拉链这件事儿的比比皆是,墙上的大字报字体不对、陈道明写信的废纸不能做旧所以全城垃圾站收集真废纸、秋天地上的黄叶必须在统一的一个色域范围内等等等等,导致当时美术组大换血。


至于后来的《长城》不说也罢,资本局跟高端玩家留下的坑,好事儿的人可以看看片尾字幕中导演组第一个名字是谁。


总之,在张艺谋之前和之后,我合作过30亿票房的新人导演,合作过教父级香港大佬,但是实话实说,在跟张艺谋的那段时间里,学到的东西最多。一句“那我不管!”表面上是一个意思,但实际上表达出的却是张艺谋对于自己电影作品的近乎于变态级的强迫症,不拘泥但也绝不妥协。


而张艺谋对于中国电影的贡献,可能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并不知晓。


从《黄土地》(影像风格)到《大红灯笼》,再到《活着》,早期的张艺谋开创了那个年代的中国电影对于时代创伤反思的先河,与书香门第的陈凯歌和又红还左的姜文的逆鳞感、弑神感不同。工人出身的张艺谋所体现出的是一种逆来顺受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似乎更符合经时代历者或体验派的思考方式。


再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到《有话好好说》,甚至后期被公众诟病的《三枪拍案惊奇》,类型片和风格破圈的尝试这方面,张艺谋完胜所有五代甚至目前为止之所有的中国导演,《外婆桥》甚至是我个人印象里可以算作中国最早期的黑帮电影,近几年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一步之遥》多少都受到了《外婆桥》的影响。而《有话好好说》更是一帮中老年人的青春片,躁动、荒诞、黑色、讽刺、精虫上脑一切一切的跳脱的元素合理的设计在两个中老年角色身上。《三枪》与《有话好好说》异曲同工,一种类似于奇幻主义和反社会设计嫁接在二人转这种独特的元素上,以大俗绝不考虑大雅的方式透彻的展现出来,五代导演无人能做到这一点。


再后来《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千里走单骑》几部接近于独立电影风格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张艺谋在各个年龄段和状态下对于中国电影类型片、风格化、内容方向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一种对自我风格的打破和重建。这对于一个当年已经50岁,且拿过无数大奖的导演来说,何其难能可贵,同期导演中,张艺谋是唯一一个敢于跳出自己安全圈舒适圈的人。


从《英雄》到《影》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张艺谋作品口碑分化最为激烈的一个时期,但同样也是中国电影走向商业化转型的核心时期。这段时间里,张艺谋有大片,有怪片,有烂片,有小清新片片,但同样回溯整个时代的中国电影,不一样是在摸索中和失败中进入了百亿票房时代吗?


个人的看法,在《影》之前,张艺谋是中国的斯皮尔伯格,想象力、艺术性、突破性、颠覆性不断在刷新观众和市场的三观。而《影》之后,张艺谋近几年似乎进入了柯林特伊斯特伍德60岁之后的状态,将电影的力量打磨的光滑却又不失坚硬,温吞中却还卯着那股子硬气。个人觉得不是张艺谋老了,而是他看开了想通了疯够了。


“那我不管!”因为张艺谋就是张艺谋。

编辑于 2021-05-06 20:15

张艺谋恐怕就是中国电影导演中屈指可数的真正在拍电影的导演。

从《英雄》开始张艺谋就是在走黑泽明的路。

但是黑泽明7岁就开始学画画在构图上的造诣非常厉害,延伸到电影里面就是镜头语言登峰造极。

张艺谋一直在模仿这种镜头语言,但是功力和黑泽明相去甚远。

张艺谋可以拍出很美的画面,但是表现力却差的很远。

《七武士》


这个村民在空地上围坐一圈的构图就是真正显示灵光的地方了。

张艺谋就缺这一点灵光。

虽然张艺谋追赶黑泽明以失败告终,但张艺谋依然是顶级导演。

模仿黑泽明谈何容易。

真正在电影艺术这条路上不断探索的中国也只有张艺谋和姜文。

编辑于 2020-12-26 00:43

真刀真枪场面活儿一哥,讨论视觉冲击,排面至上,国师不是闹着玩的。

讲故事一般。

编辑于 2021-06-22 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