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产品经理
运营

产品和运营是什么关系?

关注者
1,601
被浏览
339,143

96 个回答

产品和运营,就是

亲爹和后娘的关系,为了家庭和睦,工作顺心,亲爹和后娘共同努力、、、

亲爹偶尔不喜欢后娘对孩子指手画脚

亲爹更担心后娘照顾不好自己的原产儿子

有能生儿子,担心养不好儿子的亲爹

后娘又要有娘的觉悟,孩子出来事情要给别人(用户之流)做解释,做保护神马的

后娘又有时候觉得亲爹生的孩子不咋地

纠结的后娘

编辑于 2022-09-24 09:53

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产品就像生孩子,运营就像养孩子。其实这个说法还不是特别准确。

因为,孩子生下来后,模子是不能变的,但一个产品上线后,还需要在运营过程中不断迭代和调整。所以,两者间的关系,既有产品方向和产品形态要决定运营的思路,反过来,又需要运营根据用户反馈和运营需求来决定产品的调整和迭代。


我再把这句话变得拗口一点,产品与运营的关系就变成了:产品负责界定和提供长期用户价值,运营负责创造短期用户价值+协助产品完善长期价值。


这当中,产品和运营间的关系之所以微妙,在于两点——

  1. 对于产品的长期价值用户无法立即感知到,我们需要通过运营先去创造出来一些短期价值,以刺激用户愿意先去尝试使用它。
  2. 产品的长期价值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必须借由用户的持续使用和反馈,经过长期优化迭代后才能成立的。因而,在产品的长期价值还不是那么确定的时候,运营需要先通过创造一系列的短期价值让用户先能够来使用你的产品。

如果在面向用户的立场上,一旦产品的长期价值已经特别明确和具体了,这时候运营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包装、策划、营销等一系列手段去面向用户把这个价值传递出去。这时候,运营所要发挥的作用,有点儿近似于传统意义上的“营销”了。


只不过,对一个互联网产品而言,这样的状态,永远是很少的。大部分时候,一个产品都处于持续不断的摸索、调整中,需要运营一起参与去完善它的价值。


在这个立场上讲,假如一家公司的产品和运营没法做到一条心,共同「以用户为中心」来做好自己的工作,最终共同为用户提供价值的话,其实是挺可怕的。


最后,我还想说,其实在互联网公司内部,因为产品和运营分别在不同的环节服务着用户,为用户创造着价值,所以会经常给对方挖坑,比如产品上了个功能让运营被用户骂得要死,或者是运营面向用户承诺了个什么鬼东西结果产品根本做不出来等情况,其实也是很正常不过的。

逻辑上,产品和运营能勾肩搭背手把手腿把腿以一对好基友的心态互相填坑、共同对用户负责,才是王道。


回答节选自黄有璨的《运营之光》,如果想了解后续当运营遇到一个不靠谱的产品时,运营该如何自救,请点击 链接,阅读完整版。

编辑于 2018-02-24 11:59

我是否可以理解为你这个问题是在问产品经理与运营经理的关系是什么?

产品经理应该是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一个角色,在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经理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因此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

产品导入期:产品经理主要工作是做产品的战略规划和商业分析,重点在于了解市场趋势和竞争状况,把握需求提出产品解决方案。输出物:BRD、MRD。

产品成长期:这个时期也是大多数产品经理最熟悉的阶段,就是把市场和用户的需求转化成产品,主要的工作是产品设计和研发管控工作。输出物:PRD、UE

产品成熟期:在这个阶段也就是问题的本质,产品正式上线运营,需要指导配合运营经理保证产品的正常运营,有些公司的产品经理可能同时扮演了运营经理的角色。当然除了保证产品的运营还要为产品的销售推广服务。输出物:产品白皮书、产品使用说明书、产品销售工具、产品运营指导……

产品衰退期:在这个阶段产品经理需要做好产品下线前的数据分析,为产品下线以及更新换代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输出物:销售数据分析、运营数据分析、产品文档归档

发布于 2011-04-07 10:08

产品和运营就像两个人,他们可以做兄弟,也可以做基友...

在产品规划过程中,运营应该如何配合PM,完善和规范产品的规划呢?比如我想做一个陌生人交友的应用。运营需要做的是找准自己的用户在什么地方。而产品经理则很容易沉入交互和产品的细节。特别是一些大局观不强的产品经理。他们更喜欢说“我用了facebook的时间线”我这功能是TW的。但是哪个用户会在意这个?

产品容易抠细节,而忘记了自己应该站的方向。

运营需要提醒和告诉PM,这个产品面向的人群是谁?是北上广深,还是某某镇KTV的官方应用?产品市场需求不一样,那么他们的产品形态和结构一定是不一样的。例如如果要做一个陌生人的应用。运营应该对产品说:“现在有陌陌了,你他妈的别闭门造车了!”我们不需要重新发明轮子!!

运营需要告诉产品:不要去做陌生人的,而是去做你身边20-25岁的陌生年轻女人。这需求就精准了。例如曾经有个法国人,做了一个网站,就是从intragram上搞到了很多很多很多美女的胸部自拍……这就是精准需求!特别是在现在,大家都在嚷着做平台,但是其实很多更垂直和小而美的需求一直存在着,这就是需要运营去发掘的!

MRD,BRD,PRD……这种,其实谁做都可以,就看你领导的口味了。这些文档,你可以写周报用,但是对于产品来说,不是必须的。运营要多去挖掘精准垂直的需求,以便给产品更精确的定位。例如百度的PK大咖,其实他们的人脸识别技术一直都有。并且专门从美国挖来的科学家做的。但是之前没有运营能提出来好的爆发和利用的点。

运营一方面需要告诉PM这个产品的用户在哪,另一方面,你也要告诉PM这个产品的市场和出路在哪!所以运营这个职位,其实若是细化,则可以分为用户运营,内容运营,商务运营。看到这几个词,基本就能发现,其实运营需要做的活挺多的。一个好的运营,也要能从数据里发掘出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和趋势,为产品的迭代提供证明。

运营一定要最开始就加入产品开发工作中,和产品经理做好分工和调研。一个项目的开始,运营需从立项就加入。负责市场调研、用户调研、合作方联系,运营内容准备。产品主要做项目规划、产品脉络、产品规划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的去修正产品的失误。要不然,最后产品做完,木已成舟,运营要去运营并维护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东西,产品发现你运营他的东西,你一点都不高兴。大家都在负能量。

每一个产品,都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公司也是不一样的,没有模板可言。天底下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最重要的是适合!有些人重视形式感的东西;有些人重视结果;有人是看重结果超过过程( 快刀青衣)。

发布于 2014-02-19 12:21

产品是0到1的过程,运营时把这个1放大到n的过程

发布于 2012-03-29 19:59

产品好比歌手,运营好比经纪公司,这样说关系就好理解了。

歌手有自己的先天优势和潜质,产品也是。好比唱片业不发达的早期,一个好的歌手可以很容易被广大群众认识并且喜爱,但是现在不同了,歌手必须被营销包装。现在互联网环境日渐成熟,项目领域众多,好酒也怕巷子深,所以运营的目的就是让一个有潜质的歌手(产品)进入市场。

产品和运营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三点来说:

产品素质决定运营的发挥余地

产品的质量,潜力和方向在产品规划初期已经成型,产品的基础素质决定运营的发挥余地,好的有潜力的产品运营起来很舒服,但是运营不好也可能做砸掉;比如GoogleWave,Buzz。普通的产品运营的好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比方说天涯和猫扑。

运营发掘产品潜力提高产品素质

运营过程中,因为商业化目标,会对产品有需求,这些需求可以让产品有更多的提升空间,并且不断改进产品的体验和质量——就像歌手为了市场出新唱片走新风格取悦歌迷。

但是运营也可以将产品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豆瓣相册功能非常简单,甚至有些不方便,但是却是变成豆瓣UGC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

产品和运营缺一不可不能割裂

或者说产品是硬件,运营就是软件。硬件要能让软件跑起来,软件要能充分发挥硬件机能,两者都达到最大化效率,事情就成了。我们用电脑没有只顾软件或者只顾硬件的,用电脑是用软件硬件结合带来的使用体验和满足,产品也是。

运营也会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拓展新的方向,新升级的产品空间,又能继续给运营更多资源。所以把产品运营三七开之类的最终目的还是整体效益最大化,终极目标当然是100%的好产品+100%的好运营=100%的商业利益。

国内可以举一个典型例子的话——新浪微博吧。

编辑于 2011-03-21 19:55

先说我的结论:产品是1,运营是1后面的无数个0......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传闻,有传闻就有争议。

在近几年,运营兴起,从事运营行业的人也开始慢慢增多,而运营的江湖也开始慢慢形成。每个行业的兴起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运营也不例外,虽然运营已经慢慢形成系统,但是真正的规范还没形成,

特别现在运营跟产品处在交叉点,一时间,江湖就开始兴起关于产品和运营的传闻。

诸如产品和运营谁更重要些?产品和运营是什么关系?等等一些问题此起彼伏。

给刚进入运营行业的新人来说,造成许多认知的上障碍,作为运营人,有必要对这个话题拿出来说说,以解释清楚产品和运营谁啥关系?

一、进入移动互联网后,产品同质化严重,单靠产品优劣取胜的时代早已过去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94年进入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10年前,用户获取信息的入口主要是门户网站,在那时只要你会点技术,搭建个网站,做点推广,流量自然而然就会来,靠流量变现就能解决你生存发展问题。那个时代是站长的天下。

而在APP早期兴起的时候,做APP成为创业公司的标配,创业更应该说是APP创业。用户从APP获取信息更方便快捷,于是大量的APP就开始出现,衣食住行样样齐全。那时候你做出一个APP,UI界面好看点,又可以解决用户的线上线下问题,基本活下来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再加上资本的挟持,烧点钱,成为用户在某个领域的NO.1迎娶白富美那绝不是梦。

只不过在APP愈加泛滥,同一个需求可能会同时出现上千个APP的时候,APP公司求生存比求发展变得愈加重要。诸如早几年前的“百团大战”,出行汽车软件烧钱大战、直播大战以及现在的共享单车。无不是刚性需求,但是产品太多,单一靠产品取胜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二、产品很好,但是还得靠运营策略让用户使用并记住你

APP出现已经近10个年头了,其中不乏一些好的APP,但是这些APP都是通过一套特有的运营策略让用户使用它并很快滴记住了它。

1.要说到近几年的产品运营最慢热的一个产品是谁的时候,我觉得是知乎。知乎从2010年开始运营,早期只是定向邀请,只有行业的大咖或者领域专家才有可能被邀请。一直到2013年3月,知乎才向公众开放注册。而在开发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注册用户迅速由40万攀升至400万。这就是知乎。

我们可以算算从2010年1月开始运营,一直到2013年3月才对大众开发注册,整整3年的时间,都是对内运营测试,邀请名人大咖进入提问回答问答。这使得知乎从一开始就备受大家以及媒体的关注。

在这3年间,知乎做了什么呢?

●开始建立起完整规范的社区机制;

●培养社区氛围;

●积累起一大批领域的名人大咖以及各路专家;

●同时在问答社区里程典了一批极高质量的问题和答案。

知乎在产品运营初期,采用发“邀请码”的方式,定向邀请了包括李开复、雷军、张亮等等一大批名人大咖,培养起知乎的第一批种子用户,这群种子用户可谓说是质量极其高,由于本身这群种子用户自带粉丝光环和传播因子,所以这些种子用户又能持续给知乎带来新的关注。

2.如果要评选2016年的十产品,我觉得分答肯定名列其中。分答是果壳网的知识技能共享平台,在今年4月份,由一个叫王思聪的人在上面用32个问题狂赚23.8万而引爆。

我们不得不承认,分答的内容模式在国内尚属是创新的产品模式,而我们中国有句古语: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分答团队没有靠着好的运营策略恐怕也不会让这么多用户认识到它以及使用它。

分答通过其极强的BD能力和在行数千行家的沉淀,为他们积累了最早的回答者。诸如王思聪、罗振宇等这些明星大腕都自带粉丝,很多业界名人开始在微博上宣传自己的分答二维码,这为分答带来不少用户。

我们在使用分答的时候知道,分答的首页是把问题榜放在首位,是因为产品初期,新加入的用户居多,而一个问题,一个回答便是产品的基本形式,将问题和回答直接展示给新用户,让新用户能迅速了解产品,并且后来加入并置顶的免费听,还是让新用户能够零门槛体验产品。

分答的新媒体运营延续了在行,或者说和在行一样延续了果壳网。分答第一时间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是将原在行服务号改名为分答)。

官方微博一方面用于和微博大V互动并将分答上的精彩内容分享出来,可以吸引新的用户,另一方面将分答最新消息在微博公布,可以给用户最便捷的反馈渠道,收集关于产品的反馈意见,倾听用户的声音。

如果没有这些运营策略,分答的引爆不会就不会到来,或者说不会这么快就能来到。

如果说知乎、分答这些产品生产出来是个从0到1的过程,那么后期有节奏感的运营就是使这个产品以一个高昂的姿态展现给用户,让用户使用它、爱上他,并成功是实现从1到1百、1千的增长过程。

三、产品与运营谁都无法离开谁,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

运营和产品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他们既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又是分开的。他们的关系是相爱想杀,又是相辅相成的。

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产品也离不开运营,产品把产品给生产出来,觉得自己很牛B,但却忽略了没有运营,那你这个产品就没有多大的作用,所以一个款产品必须要有运营才会成功;

而运营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产品,那么运营这个岗位也将不复存在。即使有产品,产品不给力,即使运营做得很好,还是一样没有用,就好像之前网上有个段子,说的是即使产品很烂,作为运营人我们也要使用户乐于接受它。你觉得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对称,像这个屎一样的产品,你也要让顾客吃下去,并叫他给你好评,你觉得这个现实吗。所以一款成功的产品是需要产品和运营密切配合的,他们是密不可分的。

而他们又是相互独立的,他们有独立的工作,技能,互相不干扰,各忙各的。都有对世界产生价值的可能。

产品和运营需要友好,更需要摩擦,在最后,我想说:

产品是1,没有后面的运营就永远都是1

运营是后面的0,没有前面的1,就永远都是0

文字丨艺林小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公司运营总监,独立媒体人,喜欢用白话文讲述移动互联网时事热点,专注于产品运营、策划、BD合作等领域。

我的公众号:8小时外谋发展

编辑于 2020-04-25 23:16

老问题,随便说两句。

产品=先天天赋;运营=后天努力。这也不是我自己的理解,忘记之前在哪里看到的。

成功的产品跟成功的人一样,肯定是先天优秀+后天努力,很难说二者哪个更重要。

产品先天有重大缺陷,运营再怎么努力也无力回天;产品再怎么先天优秀,运营浪费了产品带来的机会,也可能失败。


我再举个最近比较火例子,思考产品和运营的关系。

拿 ChatGPT 来说,我觉得 ChatGPT 的运营可太烂了,除了一些不可言说的原因带来的互相 block,日常的使用过程中,也很少从团队得到实际的运营帮助。甚至我觉得,他们不怎么在乎用户的使用感受,主打就是一个任性随缘。

但是奈何人家核心产品力强破天际啊,大家认可它的核心能力,相对容忍度高一些。不过长期来看,如果后续的更新能力和运营不那么吸引用户,也会随着热度的回落流失一些用户。

发布于 2023-07-01 19:09

产品是生母,把孩子生出来;运营是养母,把孩子养大。

发布于 2011-03-05 00:35

一元硬币

产品是正面,运营是背面

一些产品的正面厚一些,背面薄一些

另一些反过来

但它们永远是一体的,无法割裂

它们的所有作为,都是为了让这枚硬币,成为流通的货币

发布于 2012-10-13 22:38

首先,无论是产品还是运营都是业务线必不可少的一环,用大家的话来讲:“产品是生孩子,运营是养孩子”。

在打造一款产品的前期,我们需要为这款产品确认定位、确认功能、确定架构等等,这也就是产品经理的主要工作;到了后期,产品上限,需要将产品推送到用户面前,这时候就需要各种运营手段,寻找最适合该产品的宣传模式。在收到反馈后及时复盘和调整并且将结果。

从长远来看,做产品和做运营,在一个公司内部都缺一不可;

从短期来看,产品经理的薪资待遇与岗位门槛会更高一些。不懂运营的产品经理可能只能停留在产品设计的范围,离业务越来越远;不懂产品的运营做事会事倍功半,不会运用 产品机制去为业务赋能。

如果你是正在求职的阶段,正在纠结该如何选择,可以来参加知群的互联网训练营,由知群的COE马力老师联合各一线大厂资深大咖联合举办,帮助你更深刻的认识互联网岗位的同时,还会可以帮助快速构建相应的能力体系,点击下方链接即可领取。

但对刚开始找工作的大家来说,还是很难直接选择一个岗位作为自己的求职目标。

产品经理和运营是互联网行业岗位中,入行门槛相对较低的,并且薪资待遇都非常不错。在外界条件相对难以抉择的情况下,大家可以通过自身情况来进行选择↓↓↓

从所学专业来看

产品经理和运营这两个岗位对专业基本是不设限的,但也有匹配度高的专业。

举个 :学 心理学、 计算机专业的uu可能更适合去做产品经理;学新闻、广告、 汉语言的uu可能更适合去做运营。

从性格特质来看

适合做产品的特质:

·对产品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满足了什么需求非常关注

·提出的想法一般是去解决用户生活中的需求

·逻辑性强,能够根据现象挖掘背后的本质规律,解决问题能力强

适合做运营的特质:

·对产品能够形成什么热点效应非常关注

·提出的想法一般是很有宣传效果的想法,有好玩、有趣的噱头

·文字渲染能力强,能够敏锐地把控用户的心理,和用户打成一片

如果从个人择业的角度上看:

你需要分析自己具备的能力是更适合0-1这个过程,也就是出产品这个部分,还是1-100,也就是发展运营这个阶段。关于产品经理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我在这个回答中已经答过了,欢迎点开看看~

如果你想更进一步了解关于互联网的知识,可以在每周一晚上听一下马力老师 @马力在知群 的直播。直播里会为大家拆解互联网的产品思维、运营思维,让大家通过一晚上的学习,深入了解互联网背后的思维模式,特别是站在大厂的角度,是怎么分析 互联网产品的,产品经理、运营等的能力模型是什么样的。

编辑于 2023-06-09 16:11

运营是为你带来流量,优秀的产品能高质量完成流量的付费转化和留存。

古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这个年代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

不说互联网产品,先假定你是个沙县小吃,你的沙县小吃的面条,蒸饺都是你的产品,你出去发传单以及租人流量大的店面都算得上运营。运营的目的就是尽一切办法吸引来更多的关注和曝光,你的东西(产品)越好则能在单位流量里完成更高的转化率和更高的客户复购率。

没有流量的话,产品很难好起来,因为一般实际情况中刚开始的时候产品能投入的研发成本也有限,1.0版本的产品一般不是最优秀的,产品都需要不断的迭代,而这个过程中需要流量吸引用户进来从1.0版本用起。只有用户量越来越多后,产品才有资金和动力去升级去变的更好。

光把注意力放在运营,只吸取流量,不重视产品质量的后果就是客户留存率过低,来多少人走多少人,最后的结局都是干一波就死。

以苹果公司为例,先得运营忽悠来足够的人知道和了解这个品牌,在有扎实的产品基础来支撑,高用户付费转化率和高复购率为公司带来高利润,高利润在继而投入到运营里忽悠来更多新流量,投入在产品里继续升级迭代产品,这样成就一个伟大的公司。

发布于 2017-01-29 17:01

我觉得产品和运营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像其他回答那么简单,我说说我的想法

==正文开始==

产品和运营之间互相掐架已经上升成现象级话题了,就是因为产品和运营天然是敌对关系,互相制衡。

为什么天然敌对呢?不是都说产品和运营是一家人,产品生孩子,运营养孩子吗?

这是理想状态。

现实是:产品满足的是用户的需求,运营满足的是用户的欲望。道不同很难共谋。

从企业的职能构成上来说:用户使用产品能感知到的只有产品功能和运营行为。所以一个典型的互联网公司只有产品和运营这两大类职位。我们可以把’以用户为中心’的工种都归附到产品系统里,围着产品经理做事,比如技术岗、测试岗、设计师、运营里的后端运行人员等等,这些岗位都是企业里典型的资产缔造者,目的都是伺候用户,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还有一批岗位是’以业务为中心’的,他们依靠用户来成就业务价值,目的是满足业务营收的需求,比如营收更多付费客户或更多活跃用户,比如市场、商业营销、销售、运营等等。

从各自的职责上来说,产品是’说服’人,目标是先应手,后得心,做的是留存(忠诚);运营是’说动’人,目标是先应心,后得手,做的是转化。说服是让用户心服、口服,所以产品必须要以用户为中心,用户价值最大化;而说动是让用户心动、行动,所以必须要以业务为中心,业务价值最大化。一句话,产品在满足用户价值,运营在榨取用户价值。

说服是让用户心服(即用户满意度)和口服(即我们常说的推荐、口碑);说动是让用户心动(从众或冲动)继而行动,这就是转化率。服务、服务,服了才会有业务。

有的人会说:运营不就是在产品服务上的无缝衔接吗?运营也要担当“服”的职责?

这就是一个让人很难解释的事情。所以我把担当“服”的运营人称之为“运行”岗

服与不服是用户的一厢情愿,运营是左右不了的;运营能左右的是用户在当下的场景下能不能立即心动和行动。比如,促销场景下的价格就是让用户立即“动”的一个运营元素。

产品是解决用户问题的,换句话说,是更好的解决用户问题,包括洞察用户需求、使用上的体验迭代等。产品本身必须能够自言自语,在用户心中树立一个“舍我其谁”的占位。内容型产品,内容就是产品,所以,编辑的本质是产品经理,内容是产品最好的说服引擎。

而运营是在产品留存用户的基础上,去谋取业务价值,往往会从用户的心理BUG上着手,让用户有瞬间的心理变动,比如双11,用户缺少警觉性,变的即从众又冲动,过后发现买回来一堆用不到的东西。“应心”应的就是用户的心理BUG,如贪婪之心,从众之心,炫耀心、嫉妒心,虚荣心,偷懒心、好色心…然后运营利用这些人性的弱点来快速转化为业务价值。每个运营回合,都要心存“窃取”,频频得手才是运营的最高境界。高级文案就是做用户冲动和从众的最佳武器。

所以产品在满足用户需求,运营在满足业务需求,两者目标南辕北辙,此消彼长。

那么在现实中,产品经常和运营打架,该怎么解决呢?

一句话:价值均衡,寻找到一个折中点。

产品太过以用户为中心是一个极端,运营太过业务为中心是另一个极端。这两个极端都会催化产品快速消亡。为了产品能走下去,延长生命周期,产品和运营需要互相谦让,比如产品帮运营减少运营行为发生后的折损率,做好权衡;运营时刻反馈业务价值点,让产品能为合理业务开放绿灯,并不断反馈客户需求。

其实,除了这种根深蒂固的矛盾之外,在如今的互联网公司,产品和运营打架只是浅层次的原因居多:

1、 权责分配上:究竟谁主导谁! 目前现状是,产品睡在席梦思上,运营过的是押一付三、打地铺的日子!其实,运营是依附于产品本身的,只有产品得到用户认同了,运营才能从中取事。产品在给运营培育业务土壤,运营在帮助产品变现价值。二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帮助企业走向成功:产品决定了企业能做多大,运营决定企业能做多久。

2、 运营工具上:究竟谁来做运营工具!现状是产品都喜欢做前台,不愿意花时间做后台运营工具,导致运营效率下降。

3、 kpi定义上:究竟谁来背锅!现状是产品和运营的kpi完全错乱。产品的kpi更多体现在产品研发周期上,很少背负业务指标。比如什么时间点完成什么功能;而运营的kpi是在业务目标上,比如日活跃用户要达到多少,转化率要优化至什么水平,在一个季度要完成多少销售额等等。

4、 运营配合上:产品不鸟运营。有一些产品经理认为我已经把产品设计出来上线了,以后就靠运营了;而运营在执行策略的过程中会发现需要产品支持的,打个比喻,产品搭台、运营唱戏。产品将基础台面设计妥当之后,将灯光、音响设备准备齐全,运营开始登台。戏种不同,灯光也就不同,需要的音响音质也不同,所以运营的每一场戏,产品都需要在舞台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调整设计架构,以完成一场演出。用户是来看戏的,不是来看舞台的。但是舞台必须敞亮,坐位舒服,茶水瓜子伺候着。

最后,从职场生存链条来看,产品和运营的鄙视链天然存在。只要有“岗位职责”存在,就一定存在扯皮。

李敖说:人间的关系只有三种,他跟你骂我,你跟我骂他,我跟他骂你。

发布于 2017-12-28 13:04

作为“半个”互联网人(不在互联网公司,但6年来创业都有围绕互联网产品运营的创业者),以及近年来密切关注大学生和职场人士在互联网行业的职业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师,我来谈一些我对该问题的理解。

首先,我觉得有必要把「产品」和「运营」的定义和差异做一些理解。

图一

这是我先前做的一幅关于「产品经理」职业的示意图,所展示的是:

  1. 图左侧:广义的产品经理,及其中真正优秀的产品经理的占比
  2. 图右侧:真实(正)的产品经理具体应当负责的工作职责(能)

【图一】中我要说明的第一点就是「产品经理」的工作职责会涉及设计、运营、开发、数据、测试、文档、用户研究和商业分析等模块,而其中运营一般是占比最大的一块。

到底什么是运营?与「市场营销」有什么不同?

在我看来,其实所谓「运营」只是传统行业的「市场营销」在互联网行业的一种“特殊形式”。

「运营」和「市场营销」难分家,之所以有叫法的不同主要是由其商业模式差异决定的:

对待客户角度的差异:

  • 传统行业的「市场营销」把客户叫做“消费者”,研究的是消费者行为;而互联网行业的「运营」把客户成为“用户”,研究的是用户行为;
  • “消费者”有一层隐含意义是“消费了就完了”,至于有没有品牌忠诚度有没有二次消费,相比能不能直接通过一些营销活动获得销售额,这相对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而“用户”带有的一层前提假设就是,不单是表面看到的那些“注册后拥有账号和密码”的用户,而是本身就是围绕着“留存率、活跃度、复购率”等核心指标的“长期”对象;

盈利模式的差异:

  • 「市场营销」往往更为“短平快”地通过某次战役/活动来创收(变现),过程中让消费者感受到特定产品的差异化,比如优惠、稀缺、潮流来实现当下的变现;
  • 「运营」则“不得不”通过“细水长流”的“运作+经营”才能逐渐实现营收增长再到盈亏平衡,过程中在初期几乎都是做一次活动亏一次,但一旦熬出头后,形成私域流量/DTC后,垂直领域的优势和潜力巨大,不单是其用户带来的长尾效应,本身在总关键的获客上就能形成极强的成本优势;


其次,理解了「运营」之后,我们再回到「产品」上来,看看两者的一些差异。

图一

观点一:做产品,职业成长不确定性大,理想工作机会有限

我们再回到【图一】,在图左侧上方,我标注出了“优秀的产品经理”,意指——市面上真正优秀的产品经理只占极少数。这对应的另几层意思是:

  1. 大部分产品最终都是失败的,只有小部分头部的才能活下来
  2. 做产品想学到更多东西,需要尽可能地进入成功产品的团队
  3. 只有小部分人有机会进入成功产品的团队,其余的成长堪忧

以上3点,我来解释一下,所谓成功的产品,一定是在经历了成百甚至上千上万同细分赛道互联网产品竞争后存活下来的头部产品,其最终能脱颖而出有力地证明了其整套“商业/产品方法论”的含金量,对于从业者来说,有机会学习一套久经市场验证的“方法论”,相比在尚未成为头部的中小公司打拼,成长的“确定性”要来得高得多。

在头部化效应这点上,互联网行业比传统行业来得更明显,一般一个细分领域也就个位数甚至三五个公司可以存活下来成为赛道头部,因此换句话说,如果你进入的公司目前还未成为头部,而该赛道已经有了头部,那在这类平台从事产品类工作能收获的成长的不确定性是极高的。一旦平台或你所在的产品没做成,所谓的“失败的经验”(未经市场验证的产品运营经验)在市场上很难得到认可,作为打工者,不论是跳槽还是转型都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和议价权。

观点二:做产品,对“重模式”创业有利;做运营,则对“轻模式”有利

先看做产品,看过【图一】右侧的「产品岗」所需涉及的工作内容,其实可以发现,与「运营」最大的不同并不是在“用户研究”或者“商业分析”上,因为这些部分多少大家都有机会参与,只是比例不同,且壁垒并不高;其最大的差别我觉得在于“设计”、“数据”、“开发”、“测试”这几个模块上,这也是做「产品」的相比做「运营」的最大的“差异化优势”。

然而,这样的优势将在今后怎样的场景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呢?

或者是在同类商业模式下的互联网大公司,或者则是在另起炉灶并需要组建全套从设计、开发到数据、测试到运营的团队做创业。但这种商业模式大多都是“九死一生”的“重模式”:

  1. 首先是这类创业往往都和资本走得很紧。而资本是贪婪的,无数创业者在高压的业绩对赌之下万劫不复,有的身背一辈子难还清的债务,有的深陷纠纷和牢狱之灾,更有甚者,选择轻生了结的案例在朋友圈和媒体圈里也屡见不鲜,令人唏嘘。
  2. 其次是在组织架构上,这类创业需要组建一整套从设计、数据到开发、测试的技术的高成本技术团队,本身在启动资金和资金链稳定性上负担都很重,这也正是为什么要做这类创业得和资本走得很近的原因之一。

再看做运营,运营包括偏市场的用户增长、品牌(调研、创意、广告)、新媒体(内容、广告、媒体采购、活动)、SEO/SEM、BD、App渠道,公关,以及偏互联网运营的用户运营、活动运营、数据运营、商家运营、品类运营、游戏运营、网店运营、内容运营等。

从这里的偏市场到偏运营,这是一个从如何获客,到转化,再到列表循环的,更下沉的闭环。

虽然接触数据、测试、文档、开发的比重较低,但倘若今后转型方向为相对“轻模式”的创业/创业团队方向,换句话说,无须自己组建开发、测试、数据团队,只是借助平台来实现这样的闭环,可选择面要大的多,不论是自主经营一个独立IP/自媒体,还是作为乙方身份为甲方提供全媒体代运营、数字营销、活动运营等服务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观点三:先做运营再转产品机会不少;先做产品再转运营可能不会太顺

本身在互联网行业,产品岗在组织内的地位高于运营,毕竟一个是统领涵盖运营在内的各个模块的“指挥官”。由于运营在产品岗在工作职责中占比最大,把运营做扎实的基础上,转投产品岗被视作是向上的合理发展路径之一,但一旦不能适应产品岗,再想向下转入运营岗,且不说别的,就连台阶或逻辑都很难站得住脚。

其实想要最大化自身胜任产品岗角色的成功率,要么你是技术出身,在对接技术团队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么你运营功底扎实,以最终结果(获客和转化)为导向服人;若两者接不沾边,想要做好产品岗的工作着实不易。

观点四(总结):做产品还是做运营更有前途,因人而异

具体来说:

  1. 自身对以目前的能力更能胜任哪类角色要有理性的判断,这个判断的准确性将决定接下来求职目标岗位的成功率,以及进入该岗位工作能适应并获取较高成长的成功率。
  2. 自身对中期或长期职业目标的判断,这个判断若是合理且明确的,将决定短期职业发展后衔接至个人中期长期职业路径的成功率。

相关推荐

发布于 2023-06-08 18:08

拿知乎来举例。

本身是一个有很好概念的产品,再在产品细节和交互上下足功夫,各种算法上的精益求精。在没有运营的状态下,已经是一个很优秀的产品。

但是如果产品一出来,就完全开放 注册,进来的用户杂七杂八,不管是提问的质量还是答案的质量都难以保证。那么某天有一个优质用户进来一看: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地方,转头走了。如此恶性循环。。。

所以在产品运营的时候,就要考虑,该是怎样的邀请机制,第一批用户该是一些什么人,怎么样来邀请到第一批目标用户,邀请码的发放机制又是什么,在什么阶段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社区氛围,什么时候应该完全开发注册等等。

再接下来,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什么样的一些问题,这些应该用怎样的产品设计上的改动逐渐纠正过来,如此相辅相成,良性循环下去。

当然运营还会考虑市场推广,商务合作等问题。

发布于 2011-03-24 13:06